西部山水城,打響生態牌。近年來,蘇州高新區在踐行“兩山理念”,科學規劃和推進“一山一策”“一湖一策”方面積極探索新路徑,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成效。
蘇州高新區如何推進“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近日,“社科專家走基層”調研組專家先后來到蘇州高新區大陽山、西京灣和莊里山,通過深入調研詳細了解高新區對山湖的保護,充分肯定了區域內自然生態所呈現的不斷向好的態勢。
今天的生態自然優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蘇州高新區“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的保護方式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調研通過座談交流,大家對進一步優化策略提出了各自的建言,他們認為高新區一方面要保護好獨特的山水自然資源優勢,另一方面要挖掘和發揮人文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把“一山一湖一策”做成一幅精美的“雙面繡”。
從大陽山看“一山一策”保護新思路
大陽山是蘇州高新區最為有名的一座山,海拔高338.2米。山里森林茂密,人文資源豐富。調研組從山腳一直來到“俯象峰”,感受到了不同的景致。據介紹,滸墅關根據“一山一策”的保護規劃要求,主要在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環境提升、生態保護修復、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等方面進行有序推進,目前的山體保護和山林環境已煥然一新,成為高新區山林生態保護的一個樣板。
大陽山的生態保護和人文資源開發,可以看作是高新區加強“一山一策”規劃的一個“窗口”。近年來,蘇州高新區按照山脈連續、功能相近的原則,將全區56座山體劃分為15個片區,其中由蘇州高新區牽頭編制13個片區51座山體的“一山一策”,另有5座山體由吳中區牽頭編制。全區已明確目標,確保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其中就包括試點山體基本完成、首批項目清單實施已完成和同步推進項目實施深化提升。
蘇州高新區按照全面推進、重點優先的要求,目前大陽山片區基本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同時結合大陽山旅游度假區建設,將方案進一步項目化,排出具體項目和工作計劃,并加快推進實施。從大陽山的生態保護上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思路,它所蘊含的綠色發展理念正在釋放發展新動能。
從西京灣里看到“一湖一策”深藏潛力
鎮湖街道的西京嶺位于太湖村,包含西京灣藝術中心和星空露營,如今已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調研組專家在這里可眺望南北太湖之景。外圍隨山體順勢呈現的草坪公園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戶外休閑廣場,打造了星空露營,聯動藝術中心形成了集創意餐飲、藝術體驗、市集露營、親子娛樂、精品民宿農家樂、音樂節等于一體的創新業態。
西京灣附近的湖泊非常清澈,據介紹,村里對每一個湖泊都實施“一湖一策”的保護治理,不少地方都采取生物自凈的方式,效果很明顯。加強湖泊生態保護,蘇州高新區重點涉及9個湖泊,分別是游湖、太湖、春申湖、石湖、渚鎮湖、大白蕩、諾貝爾湖、勝天湖、恩古山湖。其中游湖、太湖、春申湖、石湖4座為跨界湖泊。全區在推進湖泊保護方面已進行了科學編制和規劃,目標就是要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新的提升。
從莊里山上看到名牌大學的蓬勃生機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里有一座莊里山,沿山腳下已建成了一條健身步道,師生們可以進行跑步鍛煉。大學里的山體保護就是不一樣,據了解,莊里山景觀綠化二次提升項目在一次景觀綠化提升的基礎上,以文化功能提升為主題,充分挖掘莊里山歷史文化內涵,同時結合南大歷史文化精髓,突出對莊里山防火通道東西側出入口、西側宕口、南大蘇州東西校區間聯系中軸等重點部位進行提升。
莊里山在文化上以吳越歷史文化介紹為主線,串聯周邊“石室土墩”和“窯墩遺址”等歷史遺跡介紹,融合南大文脈與姑蘇意蘊,提升莊里山的文化內涵。景觀設計以綠化提升為主,設置山麓景觀帶和水岸景觀帶,增加色葉喬木和植物主題等,提升綠化效果;進行了路線梳理,充分利用原有道路,通過設置步道標牌及配套設施等,打造了一條長5.2公里的森林健身步道;對出入口及西側宕口等處水域進行清理疏浚和生態治理,打造出了魁星湖等景觀節點;在南山主峰建設了蘇州韻味的森林防火瞭望塔,與南大蘇州西校區北大樓鐘樓遙相呼應,寓意蘇州與南大的對話。在西側宕口,通過設置吳越歷史文化的山體護坡文化景墻及文化小品構筑等,打造出了文化氣息濃厚的莊里山文化劇場等景觀節點,推動“一山一策”的落地見效。
蘇州高新區在推進“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上積極探索新路徑,突出以“繡花”功夫不斷提升實效。在隨后的座談會上,專家們與區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大家認為,高新區以高水平規劃引領做好此項生態保護工程,同時積極厚植人文生態優勢,將打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秀美新區。
(蘇報記者 馬玉林 王嘉言)
以生態文化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高新區樣本
□蘇州科技大學教授、蘇州太湖智庫主任 王建明
近日,蘇州高新區根據蘇州市頒布的《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和太湖綜合治理系列政策文件,制定了相關落實措施,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品牌。蘇州高新區以“一湖一策”的生態文化智慧和差異化治理舉措,全方位、整體化、系統化、多樣化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的高新區樣本,其主要經驗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以“人與自然是個生命共同體”理念,高質量引領打造太湖生命共同體。按照山水的自然肌理和生態特征,整體編制高新區的56座山體、太湖、運河、城鄉人居等山水人一體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形成了內涵伙伴型生命共同體、生態利益共同體、可持續發展共同體“三位一體”的太湖生命共同體。
其二,以“生態化思維”方式,高質量推進“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的生態治理。所謂生態思維,簡言之,就是以關系的多元性和價值的多樣性、自然界的開放性與物質能量轉換的循環性的生態自然觀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科學處理山、水、林、田、湖、草、人之間復雜關系的生態哲學思維方式。高新區堅持人與自然萬物互聯的有機整體性與進化協同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方位系統化推進“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一是立足實際,整體性謀劃分類保護利用。科學城將56座山體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歷史資源等現狀特征以及保護和利用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按照生態保育型(27座)、提升優化型(17座)、開發利用型(12座)三種模式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保護利用策略。二是嚴守規劃,多維度統籌山體保護與發展。依托高新區《山體保護利用規劃》劃定的“兩線三區”,從“管、控、用”三個維度全面把控、統籌山體及其周邊區域的整體謀劃與聯動發展。三是突出重點,加快重點山體的規劃編制。科學城以山體連續、功能相近為原則,將山體劃為15大山體組團和莊里山單獨山體,系統開展“一山一策”的編制。同時,對高新區的太湖和運河也進行了“一湖一策”的科學編制,從而為高質量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以“雙面繡”生態文化智慧,高質量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的高新區樣本。高新區發揮世界非遺“雙面繡”技藝智慧,引入生態文化智慧,將山脈、水脈、文脈有機結合,做好太湖山水生態與人文生態的“雙面繡”,形成集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人間天堂于一體的生態人文景觀。大陽山美麗山景與敬畏生命、道法自然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有機融合,太湖西京灣山體組團、太湖水生態與周邊的鄉村文化、莊里山景觀綠化中的山麓景觀帶和水岸景觀帶與歷史文化和南大文脈以及文化劇場等景觀節點相融合,等等。總體而言,高新區在新一輪的太湖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既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又有立地的切實行動,以“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的科學編制與落地見效為特色,整體化、系統化、多樣化開辟了山水人文保護利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當然,高新區“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的行動才剛剛拉開序幕,在今后的太湖生態綜合治理行動中,還可以進一步立足本土的生態文化,發揮蘇州的園林智慧,在真山真水的大園林中厚植生態歷史文化、生態科學文化、生態文明教育,并融入現代科技創新文化,彰顯人文經濟,以“雙面繡”的絕活精美展示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雙面繡”,高質量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的高新區樣本。
用系統化思維推進“一山一湖一策”再提升
□蘇州大學教授 凌去非
山是蘇州的骨骼,水是蘇州的靈魂,山水林田湖不僅是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根據蘇州市委、市政府要求,蘇州高新區推出具體落實措施,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工作專班,并多次召開會議部署推進。區委領導及各行政管理部門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兩山理念”,把加強山水林田湖的系統保護提高到政治高度,明確“一山一湖一策”年度實施項目清單、建設內容、實施時序、投資預算等內容,切實把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蘇州高新區的發展優勢。筆者參加調研后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蘇州高新區山體眾多,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在制定和實施“一山一湖一策”方案時,須嚴格保護山體的地質地貌景觀、自然植被、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記憶、特殊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軍事價值,維護山體的生態服務功能;嚴禁可能破壞山體景觀的開發活動,保護山體景觀的完整性,保持山體的自然風貌;完善山體保護體系,對原先因過度開發的受損山體應因地制宜地實施生態修復。
二是山體利用模式一般有生態型利用和景觀型利用。生態型利用山體對于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存物種資源、科學實驗、森林旅游、涵養水源等發揮著重要作用,表現形式包括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地。景觀型利用模式一般是指中心城區及周邊山體,利用山體自然的曲線輪廓特征,結合園林建筑,以休閑游憩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向社會開放,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境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形成以山體為核心的山體公園體系。
三是山、水、林、田、草是生命共同體,有關部門在制定“一山一湖一策”時,需要根據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相關生態要素的內在關系、自然景觀的連續性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持續性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研判,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科學統籌山體片區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山、湖、河、林等保護方案。
四是根據蘇州市“一湖一策方案”,“到2025年,市域內國省考湖泊斷面優Ⅲ比例達100%,其他湖泊水質趨好、總磷逐年下降。蘇州市城市建成區幸福湖泊建成率100%”。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重新梳理區域內產業布局,淘汰高污染企業;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尤其是降低農藥化肥施用量;倡導居民綠色生活方式,引導人們深刻認識自身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真正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斷提高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標準,倒逼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改善污水處理行業供給側的保障能力;依靠蘇州市已有高校水生態科技力量,對各湖泊、河流實施精準的生態修復與長效的生態管理。
五是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蘇州市尤其是高新區區域內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區域內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蠶桑文化、漁捕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保護生物多樣性助推構建生態韌性城區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智庫講師 林巧燕
蘇州高新區聚焦生態優先,加強空間管控,統籌生態建設,推進污染防治,開展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全區林木覆蓋率達19.2%,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4.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反映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程度和衡量城市高質量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生態安全、提高城市生態韌性、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蘇州高新區近年來先后發布《蘇州高新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蘇州高新區2023年水生態環境首季爭優工作方案》和具體落實措施,細化“一湖一策”方案編制,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高新區仍存在生境退化、生態系統脆弱、生物群落結構單一、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態系統服務降低等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高新區近年來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但區域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監測、評估和管理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一方面,需基于現有監測站點和觀測點位,增加區域重要生物群落保護區塊的監測站點建設,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另一方面,基于區域內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的調查現狀,構建數字化綜合監測網絡平臺;可以試點建立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的樣地監測和科研平臺,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參與區域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研究,掌握區域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機制,構建基于生態學模型的數字化生物多樣性監管體系,進而打通監測、評估、預警、決策鏈條,系統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精準監管水平。
其次,為保護區域內的山水林田湖生態空間,高新區將森林、濕地等重點生態資源劃入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和生態紅線管控范圍,但是城市快速擴張導致的自然生境退化和破碎化現象仍然凸顯,各生態資源之間的生境連接度較低,適宜生物群落生存的生態空間日趨狹小,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難以維系。一方面,自然生態是決定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持續加大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通過統籌推進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整體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提高其完整性和穩定性,進而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另一方面,生境破碎化是影響物種遷移與物質循環、制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關鍵要素。在此,可借鑒歐美地區以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為核心、以“基質-斑塊-廊道”為主要結構的城市綠色網絡建設經驗,在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節點之間及其與建成區之間構建生態緩沖帶,著力打通區域綠色斑塊,構建連續暢通的生態廊道,通過貫通區域生態廊道打造互聯互通的區域生態網絡,進而保障生物群落的正常遷移、遷徙需求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化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再次,高新區開展了系列生態系統修復和綠化整治、景觀提升工程,著力提升區域綠化覆蓋率和林木覆蓋率。目前,區域內整體生物群落結構較為豐富,但各綠地、濕地等系統的景觀和群落結構存在同質化現象,物種結構比較單一,區內本土物種調查和保育工作存在不足,區域生態特色尚未彰顯。為此,一方面,可充分借鑒新加坡地區的物種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基于本地物種的摸排,開展物種復育計劃,加大各片區森林、濕地、綠地等生態系統的本土動植物、微生物群落引育和調控,保護當地面臨滅絕的動植物。另一方面,依據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食物鏈原理,基于各個生態系統特性,打造多物種多層次且涵蓋本土物種保護的生物多樣性體系,恢復系統內生物群落的競爭、共生、捕食、授粉等生態過程,系統引導和修復區域生物資源及其生態系統功能,通過保護多樣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全面提升區域的生態系統服務以及城市的生態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