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彬 林建生
作為地級市,蘇州能脫穎而出,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制造業領域。通過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蘇州制造業量質齊進。
從土法上馬至引領技術發展,蘇州工業化提供了避免“現代化陷阱”進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我們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實踐來理解現代化共性,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一、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
現代化理論是從“傳統”和“現代”比較中歸納出現代化特征的,并形成現代化理論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政治的民主化、治理的法制化、經濟的工業化、社會的都市化世俗化等。一般認為,現代化的開端是工業革命,因此,工業化是現代化最主要的推動力。工業化使社會結構、組織結構發生質的變化,企業大量涌現并使公司制成為主要的經濟組織,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科層制等,使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復雜而高效。當然,這些復雜又精密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搭建和運行,一般通過資本流動的形式實現。即工業化既需要大量資本又產生巨量的產品和財富,工業生產帶來的剩余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工業化推動了城市化,大量人口集聚城市,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細化,推動社會協調發展,促使大量的新事物、新商業模式涌現,這又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就呈現了現代化發展過程。正因為工業化在現代化的主導地位,所以,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現代化,并不是GDP總量或人均GDP的高低,而是根據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特別是制造業水平。
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是伴隨屈辱的半殖民化過程,在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中出現零星的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就提出了“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964年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把我國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四化”核心是工業,關鍵是技術進步。農業和國防現代化就是農業機械化和武器的現代化,這離不開工業,而科技現代化是構成工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工業主要是制造業進步顯著,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搭上全球化浪潮的中國制造業,不斷超越傳統的工業化國家。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們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一個主要標志就是我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以工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達到頂峰以后開始緩慢下降。在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制造業無論總體規模還是競爭力都是第一位的。中國制造業總量已經是美國、日本、德國之和,在世界上占比已經達30%。可以說不僅四個現代化目標已經實現,而且現代化最主要的標志工業化也已經實現,這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去工業化導致“現代化陷阱”
在現代化發展同時,有些國家卻碰到了“現代化陷阱”。例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債務危機的沖擊下,現代化遭到挫折;東南亞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泰國、印尼等國家經濟倒退20年,原本是亞洲四小龍之后的“四小虎”被打回原形,之后長期徘徊,現代化水平下降;蘇聯東歐轉型失敗,經濟倒退。這些國家深陷“現代化陷阱”的根本原因是去工業化。美歐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去工業化過程,這是由于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分工體系,推動了要素國際流動,特別是加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是一種追求更高價值的去工業化過程,是一種主動的并不是危機推動的去工業化,但同樣面臨產業空心化而帶來的危機。
三、蘇州為什么能避免“現代化陷阱”
我們觀察蘇州現代化實踐,就自然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工業化是蘇州立市之本。改革開放之前,蘇州古城區域內是典型的消費型城市,旅游業等消費型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城市周邊是魚米之鄉,城市服務業和農村農業構成了蘇州經濟主體。蘇州工業化大幕是從鄉鎮企業開始的,農村工業化極大地改變了蘇州經濟結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鄉鎮企業大發展;九十年代外向型經濟大發展,其標志就是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二十一世紀之初的鄉鎮企業民營化市場化改制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力促使經濟穩步提升,其中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涌現出恒力、盛虹、沙鋼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代表工業化水平提高的是制造業裝備能力不斷提升,從鄉鎮企業的土法上馬,到外向型經濟大發展時期的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裝備,直到外資企業大量進駐,蘇州的工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進入新時代,蘇州制造業面臨外資轉移、成本上升和傳統制造業發展受困等壓力,制造業發展似乎到了發展拐點,但是蘇州市順應發展要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之路,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能源、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產業迅速崛起。可以說,蘇州制造業僅次于一線城市的上海和深圳,正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邁進。
從蘇州發展實踐經驗看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得出基本的結論:第一,工業在現代化中核心地位和推動作用。蘇州GDP和經濟質量的提高,是不斷發展的制造業帶來的,從制造業產值和增加值看,蘇州和上海、深圳一起處在全國制造業發展的頭部位置,作為非一線城市和地級市,蘇州能脫穎而出,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制造業領域,蘇州第二產業占比長期超過50%,直到2016年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但是通過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蘇州制造業量質齊進,2022年第二產業占48.1%,有力地推動了蘇州現代化發展。蘇州經驗或者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南模式注重實體經濟,強調產業振興,是典型的追求生產環節的增值,而不是刻意追求交易環節的增值,這種殷實發展的思路有利于抵御市場波動,提高抗風險能力;第二,蘇州經受住去工業化考驗。現代化陷阱本質上是技術進步乏力,工業化發展中無法抵御外來的競爭壓力。即建立起完整產業鏈并能扛得住競爭壓力的工業化才為現代化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蘇州工業園區的一些外資企業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而搬遷到東南亞和印度的時候,一些媒體開始唱衰蘇州,但是蘇州本地的民營經濟扛起工業化發展大旗,通過不斷創新,一些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并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所以蘇州呈現出高質量發展態勢。從土法上馬至引領技術發展,蘇州工業化提供了避免“現代化陷阱”進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案例。
★作者單位:中共張家港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