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提出“四個新”的重大任務,其中第四個是“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為更好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蘇州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很有福氣”的宜居幸福新家園。
近日,蘇報智庫與相城區委黨校組織專家調研相城區漕湖街道的觀塘社區和永昌涇社區,專家們圍繞“基層黨建共同體凝聚社會治理合力”的主題,深入社區詳細了解基層治理的新路徑和新成效,并通過座談交流一起為推進社區治理進行深入研討。
相城區漕湖街道位于蘇相合作區內,近年來以黨建共同體賦能社會發展,通過推進蘇相合作區機關、國資、兩新企業及街道社區、機關、集體公司等黨組織互聯互動,形成品牌共育、載體共建、服務共創、治理共融的區域性黨建格局,切實破解民生服務、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等問題。觀塘社區和永昌涇社區作為純商品房社區和動遷安置社區,針對不同的社區實際情況,探索治理新路徑。觀塘社區通過黨建引領打造紅色物業,法治護航構建和諧社區,科技賦能破解治理難題,結對共建增進民生福祉。永昌涇社區以“聽民聲、知民意、解民憂”為工作目標,結合“民心議事會”“小手拉大手”等一批高質量志愿服務項目,優化了“一老一小”精細化服務,提升了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本期“蘇報智庫”發相關領導和專家的主要觀點,共同為基層探索治理新模式建言獻策。
把握“四個關系”提高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方世南
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是蘇州新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認真做好這個重大課題,是將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的“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的重要指示落到實處的重大舉措。相城區漕湖街道的觀塘社區、永昌涇社區等社區以“解題黨建”為理念,將推動基層黨建共同體構建以凝聚社會治理合力作為重要抓手,將基層治理中的問題意識和對策意識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效處理了黨建數量和黨建質量的辯證關系、黨建科學化和黨建人文化的辯證關系、黨建文化和社區文化的辯證關系、黨建品質和黨建品牌的辯證關系,充分體現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力度、高度、溫度和效度,提高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能力水平。
一是把握好黨建數量和黨建質量的辯證關系。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中始終存在著黨建數量和黨建質量的關系。相城區漕湖街道各個社區注重將數量和質量有機統一起來,堅持質量理念、質量導向和質量標準,以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衡量黨建引領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標準,將為群眾服務的好事做好,實事辦實,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在將群眾工作做好做實做細做到心坎上的過程中,促進黨建質量和基層治理質量的提升。
二是把握好黨建科學化和黨建人文化的辯證關系。相城區漕湖街道黨工委在實踐中明確,要按照黨建科學化的要求促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科學理論指導基層黨建引領社會基層工作、以科學制度保障基層黨建工作、以科學方法推進基層黨建工作,使基層黨建體現出科學性。同時,又充分認識到,黨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將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人文價值貫穿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過程。將黨建科學化和黨建人文化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促進黨建科學化和黨建人文化相得益彰和交融共進,充分體現出黨建工作強黨性、為民心和暖人心的特點。
三是把握好黨建文化和社區文化的辯證關系。黨建工作實質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工作。在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中,加強文化建設,促進黨建文化發揮引領社區文化、家庭文化的作用,就能達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目的。相城區漕湖街道黨工委聚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標,將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加強建設高品質的黨建文化,促進黨建工作有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另一方面,將黨建文化和社區文化、家庭文化貫通起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作用,不斷推動形成具有良好風尚的價值共識和價值認同。
四是把握好黨建品質和黨建品牌的辯證關系。相城區漕湖街道在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進程中注重高標準、嚴要求,把握好黨建品質和黨建品牌相互促進、協同提升的辯證關系,堅持黨建工作要做到“做得好,比說得好重要”,真正做到,始終如一地為人民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將黨建品質作為黨建品牌形成的牢固根基。同時,注重黨建品牌有效促進黨建品質發展的功能發揮,要堅持“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評價標準,使黨建品牌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念好黨建共同體引領社區治理“三字經”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言奇
相城區漕湖街道利用黨建共同體的形式,引領社區治理,通過各方的共建共治共享,在設施建設、居民參與、人文關懷、科技賦能、精準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可圈可點,社區治理共同體正在逐步成型。
社區治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為了更好地發揮黨建共同體作用,進一步帶動社區治理,在現有基礎上,要圍繞“情”“融”“商”,念好黨建共同體引領社區治理的“三字經”。
要進一步彰顯“情”。發揮黨建共同體作用,進一步帶動社區治理,基礎在“情”(共同體意識)。社區不僅是居民居住的場域,更是情感的家園,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核心是“情”,共建共治共享的紐帶亦是“情”。漕湖街道轄區內的農民動遷安置小區屬于“半熟人社會”,社區社會資本尚存,要通過傳承傳統文化、塑造鄉愁空間、發揮鄉賢作用等方式,強化共同體意識,留住“情”。轄區內的商品房居住小區,屬于“陌生人社會”,同時“新蘇州人”占比大,社區社會資本不足,要通過興趣拉動、項目推動、空間引導、文化交流等方式,塑造共同體意識,衍生“情”。
要進一步彰顯“融”。發揮黨建共同體作用,進一步帶動社區治理,關鍵在“融”(社會資源的融合)。目前在漕湖街道,已經實現了“聯”,即通過黨建的“聯”帶動了社會資源的“聯”。在黨建的引領下,物業、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各個主體群策群力,致力社區治理,開展社區服務,造福居民。今后在“聯”的基礎上,要進一步聚焦“融”,通過挖掘“抓手”、健全體制、加強激勵等方式,使各個主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把黨建共同體引領社區治理這一品牌做精、做細、做深。
要進一步彰顯“商”。發揮黨建共同體作用,進一步帶動社區治理,保障在商(協商民主)。目前漕湖街道所轄社區已經建設諸多協商民主的載體,形成了良好的協商民主氛圍。今后在黨建共同體的引領下,圍繞“誰協商、協商什么、怎么協商”,開發更多社區協商民主載體與形式,通過多元主體的共議共商共決,實現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營造凡社區必民主、凡民主必協商的氛圍,使協商成為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解題黨建”聚合力 解難題 強治理
□相城區委黨校副校長 蘇長榮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相城區漕湖街道黨工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解題黨建的思路和方法運用到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形成了匯聚黨建合力、破解基層難題、強化治理效能的良好態勢,顯著推進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解題黨建是堅持問題導向的黨建工作法,以解決切實問題為指引,集中黨組織力量和黨建資源攻堅克難,全力化解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解題黨建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來衡量基層黨建質量,著力克服基層黨建工作長期以來重形式、輕內容的形式主義傾向和重過程、輕實效的事務主義傾向。解題黨建堅持各方一起來解題的工作導向,著力破解基層黨建條塊分割的組織壁壘和資源分布不平衡、利用不充分的痼疾,促進黨建資源配置優化。
解題黨建運用于引領基層治理,首先要找準治理的難題所在,才能做到對癥解題。漕湖街道黨工委和各社區黨組織樹立問題意識、深入調查研究,圍繞群眾所需所盼確定工作重點和黨建引領方向。例如,常住居民一萬二千人的永昌涇社區聚焦“一老一小”精細化服務,打造“全齡友好”的善治社區。純商品房的觀塘社區聚焦垃圾分類、物業提質等實際問題,著力營造高品質居住環境。
其次,要夯實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體系,才能匯聚黨建資源、形成治理合力。漕湖街道與蘇相合作區既區街合一又職能各有分工。特殊的管理體制一方面造成街道社區直管資源力量不足,另一方面蘇相跨區合作也為溝通交流、拓展資源提供了廣闊空間。基于此,漕湖街道黨工委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過多維度黨建共建搭建合作平臺,圍繞基層治理“解題”,跨區域、跨條線調配優質黨建資源。尤其在社區層面建立四方共建模式,形成社區與區級機關、合作區機關、轄區企業共駐共建的基層治理體系,進而圍繞治理問題清單開展了42個共建項目。
再次,要依托組織力量為基層治理賦能,才能切實解難題,把體系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漕湖街道充分整合各級黨組織引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共建單位幫扶作用、群眾參與主體作用,圍繞破解治理難題形成多元賦能、持續賦能、精準賦能的治理能力提升新格局。在多元賦能上,發掘共建單位優勢資源,將其轉化為社區治理優質服務。例如相城區委黨校送課到基層的初心賦能,相城人民醫院黨總支義診到基層的健康賦能等。在持續賦能上,踐行群眾路線,用好民生議事會等協商平臺,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形成基層治理常態長效機制。在精準賦能上,聚焦治理難點痛點,周全考慮、多措并舉、精準施策。
探索黨建引領助推社區共治新路徑
□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 王海鵬
相城區漕湖街道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有諸多方面的成效,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績,特別是一些具體做法可以認真總結形成經驗。
第一,厘清邏輯。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應該怎么引領?需要準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即:治理是目的,黨建是保障。黨建引領,集中體現在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政策引領、理念引領,切實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作用。社區治理,集中體現在事關人民群眾生活具體事宜的方方面面,簡言之,就是“教育、工作、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舒適居住條件、優美生活環境、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方面。
第二,分類共治。此次調研的兩個社區,一個是動遷社區,一個是商品房社區,這為我們研究探索不同類型社區的基層治理經驗和治理模式提供了生動實踐。要深刻洞察動遷社區的特點、商品房社區的特點,準確把握兩者各自的治理難度和治理難點,從人員結構、社區規模、文化層級、優劣條件等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嘗試提出兩種不同的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思路和工作方法。
第三,人才共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點。從根本上看,黨建是做人的工作,治理是做具體事務。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關鍵還是要抓好隊伍建設,特別是黨建工作隊伍。目前,在黨員干部隊伍和人才配置及調用上,基層黨組織書記層面實現了互通互用,那么黨務工作者可不可以實現雙向交流?這是下一步要在政策層面研究解決的問題,建議從街道層面系統化研究整個街道黨務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從街道層面上去整合各個社區的黨建資源、人力資源、教育資源來推動黨建工作者隊伍引領與服務社區共治。
第四,擦亮品牌。目前,漕湖街道黨建品牌為“六民工程”,這個名字著重在具體的工作項目上,把以“民”為本體現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六個方面工作,最確切地說這應該是基層治理所表現出來的品牌,在內容上體現了“漕湖黨建”的突出亮點,但還沒有充分地突現出漕湖的獨特所在。所以,建議進一步完善,把黨建理念、治理理念、漕湖文化等要素融入其中,在這個方面可以多下功夫。如何把漕湖黨建品牌叫得更響亮,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大問題,如何通過品牌效應引來更多的黨建資源,同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