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繼紅
城鄉社區連著千家萬戶,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考察蘇州,賦予了“四個新”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要“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那么,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過程中,蘇州應當如何發力、往哪里發力?姑蘇區的創新與實踐樣本,提供了一種思路。
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近些年來,姑蘇區在社區治理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助推了姑蘇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彰顯了姑蘇區社區治理的特色與優勢,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治理模式和經驗。
一是打造了社區治理的系列品牌。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具有較強的標識度,也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和象征。姑蘇區在社區治理方面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激活了社區治理活力。如在黨建領域,雙塔街道錦帆路社區依托“子城先鋒”黨建總品牌,建起了諸如“小巷紅韻”“鄰里紅韻”“海棠紅韻”等紅色陣地,發揮了黨建引領作用以及黨建資源的集聚效應。又如在智慧治理領域,金閶街道中街路社區依托“惠姑蘇”平臺,建立了數字社區便民服務驛站,居民可通過線上線下雙路線的方式下單選擇所需的便民服務。再如平江街道梅巷社區探索古城“蘇式頤養”服務品牌,推進智慧+養老、物業+養老、醫療+養老、文化+養老等方面服務,成功創建首批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這些治理品牌是在社區治理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代表了姑蘇區各具特色的基層治理經驗與模式,是姑蘇區地方政府與基層工作人員智慧的結晶。這些品牌的創建在提升姑蘇區顯示度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姑蘇區基層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二是構建了全域化的治理體系。“全域化”是基層治理的基本要求,全域化治理代表了一種系統謀劃與整體推進的治理思路。全域化要求實現基層治理的全方位、廣覆蓋、無死角、無漏洞。目前姑蘇區社區治理覆蓋了黨建服務、人居環境整治、物業管理、老舊小區改造、古城保護更新、生活垃圾分類、社會治安秩序、公共事務決策、矛盾糾紛調解、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社區文化、商圈治理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社區治理的各領域、群眾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全域化的社區治理體系,從而有力地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調動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滿足了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社區治理工作法是社區治理工作的有力抓手,姑蘇區在推進社區治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法。如吳門橋街道友聯三社區黨委通過采用“黨建聚鄰、共建惠鄰、網格助鄰、服務暖鄰、協商善鄰、善治睦鄰”的“六鄰”工作法,融洽了鄰里關系,增進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又如平江街道觀前社區“三走”工作法:走出辦公室、走進商戶中、走入百姓心。通過走街串巷和摸排情況,社區干部繪制出了觀前社區居民、商戶信息表和社區地圖,從而便于社區部門更好地提供服務。再如蘇錦街道大觀名園社區“五約五融”黨建工作法:通過構建談約、簽約、亮約、履約、評約的“五約”工作機制,實現組織、資源、服務、治理、民意“五大融合”,從而促進社區治理的規范化。這些工作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指導性與示范性。
四是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局面。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是基層治理的核心要義與本質特征。姑蘇區在社區治理方面形成了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格局,以“巷管家”為例,“巷管家”是由金閶街道開發的為民服務項目,“巷管家”隊伍由職能力量、輔助力量、支持力量和社會力量四部分構成。其中作為核心力量的職能部門是由城市管理、派出所、交警、巡特警、安監、消防、市場監管、物業管理、環衛保潔、社區等部門構成的,此外還有由安保人員等構成的職業化輔助力量、專家學者等多元化支持力量,以及熱心群眾等參與的社會力量。也就是說,“巷管家”平臺將政府力量、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充分調動整合起來,提升了社區資源整合能力,解決了社區資源不足的問題,形成了多方參與、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作者系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蘇南治理現代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