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俊
江南水鄉,河網交織,湖蕩密布。因擁有401座湖泊而號稱“百湖之城”的蘇州,正全面實施“一湖一策”生態保護工程,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努力將“湖區經濟”打造為蘇州城市發展的亮麗名片。
其中,由昆山、相城、常熟和蘇州工業園區四大板塊共同環抱的陽澄湖,正逐漸從蘇城邊遠的“四角山水”向大市范圍的“區域中心”回歸,在生態、產業、創新、鄉村振興等各個方面不斷探索、持續轉型,迸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揭開了蘇州“湖區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發展“湖區經濟”這個區域條件成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瑞士和法國交界處的日內瓦湖、美國華盛頓湖歷經數十年,從污染嚴重的“死湖”轉型為風光秀美、創新集聚、經濟發達的區域之后,世界級湖區的概念應運而生。環湖地區因其經濟增長最快、科技創新最多成為地區經濟增長極,“湖區經濟”亦成為一種發展模式或發展理念的代名詞。
所謂“湖區經濟”,在筆者看來,就是環繞某一湖泊或湖泊群,以創新與生態為核心特質,集優美的生態環境、時尚的都市生活、密集的創新濃度、蓬勃的產業活力、濃郁的文化特色于一體,以產城人融合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樣態。簡言之,“湖區經濟”呈現出三個典型特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創新創業與生活和諧統一、經濟與文化交互作用。它既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意蘊,也與人文經濟學的價值真諦不謀而合。
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路徑,“湖區經濟”在這座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及其周邊區域落地生根,既是歷史必然,也是蘇州人主動的選擇和擔當。一方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正在全面貫徹落實,使圍繞在陽澄湖周邊的蘇州工業園區、常熟、相城和昆山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尋合作的可能,如聯合治理水污染,共同營造美好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人才逐水而居,現代通信技術和數字經濟,使遠程研發、交流、電子商務成為可能,新興產業和研發機構在陽澄湖周邊集聚,“湖區經濟”基礎逐漸夯實。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只有探尋“湖區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使那些板塊交界處偏遠的鄉村也能與社會接軌,與世界接軌,走上富裕之路。
借鑒成功經驗推動本地經濟轉型
環陽澄湖區域以世界級湖區發展的經驗為借鑒,不斷推動本地經濟轉型,漸漸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湖區經濟”發展之路。
生態為根基,筑牢湖區經濟發展的底線。陽澄湖是蘇州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之一,保護好陽澄湖水質是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礎。第一,攜手共治陽澄湖,蘇州工業園區、昆山、相城三地攜手組建陽澄湖生態環境聯保共治理事會,確保水域治理實效。第二,多管齊下治理,通過截污納管整治、幸福河湖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修復示范等措施提升生態能級,打造陽澄湖高質量水源涵養中心。第三,科學控制與規范養蟹,圍網養蟹面積從14.2萬畝(占陽澄湖水域面積的80%)的最高峰下降到嚴格控制在1.6萬畝,規范投喂避免污染。截至2023年8月,陽澄湖心總磷濃度均值為0.047mg/L,同比下降16.1%,為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優水質。
產業為支撐,夯實湖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堅持特色,錯位發展是環陽澄湖區域產業發展的顯著特色。蘇州工業園區陽澄湖半島商務區正圍繞“1+3”產業定位,以智能制造為基礎,大力發展生態文旅、高端醫械、科技服務三大特色產業集群。昆山致力于到2025年打造50個特色專業創新園區,推動園區從平面式向立體式、從制造型向創新型轉變。常熟沙家浜正以科技引領高標準漁業示范基地,探索河蟹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推進深加工產品的研發,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
創新為動力,激發湖區經濟發展的活力。世界級湖區或灣區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創新資源集聚、科技創新企業不斷涌現。環陽澄湖各板塊應當堅持特色,發揮各自優勢,積極謀劃湖畔經濟發展方向。西岸,相城區高鐵北站樞紐經濟區緊抓虹橋國際樞紐北向拓展帶的歷史機遇,以人流吸引技術流、物流、資金流;以中日地方合作為特色推進中日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南岸,蘇州工業園區正重點打造“陽澄數谷”,聚焦數字經濟和創新街區建設;而全新更名的“陽澄銀座”則致力于嚴格對標“四個一流園區”發展目標,圍繞蘇州工業園區“十四五”產業布局,匯集技術、資本、人才、資源等要素,加快吸引產業龍頭、功能型總部、國內外知名品牌標桿項目。東岸,昆山市陽澄湖兩岸科創區將“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現代化產業創新園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鄉村為載體,打造湖區經濟發展的家園。鄉村振興是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只有農民富了,鄉村強了,城鄉才能融合發展,現代化才能由藍圖變成現實。今年6月,《陽澄湖地區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該規劃以“一環四島六圈多核”的空間結構,對蘇州工業園區、昆山、常熟、相城的46個行政村(社區)、265個自然村以及陽澄湖所有湖面、岸線和環湖地區主要農林生態空間共計276.5平方公里,做了全面精細的謀劃,把產業、文化和鄉居環境深度融合,為環陽澄湖區域連片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美麗鄉村擘畫了藍圖。
文旅為脈絡,串聯湖區經濟發展的環節。環陽澄湖區域文化資源豐富,既有彰顯蘇州悠久歷史的草鞋山遺址博物館,又有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等“六大文化”交相輝映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陽澄湖鎮。以“沈周小鎮”為代表的旅游線路,從沈周墓起,走沈周路,過沈周村,到位于湘城老街的沈氏祠堂,吳門畫派世代相傳的精氣神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進入游客心中,文旅融合發展凸顯了湖區經濟的獨特氣質。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在陽澄湖區域不斷布局,金螳螂文化總部、啟迪時尚科技城等一批優質數字文化龍頭型、標桿型項目和活動落地,數字文化產業集聚態勢初步顯現。
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抓牢定位久久為功
從生態、產業、創新到鄉村、文旅,環陽澄湖區域已經走出了一條湖區經濟的發展之路。但整體而言還有許多亟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推進湖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現在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是要堅持高標準定位,對標世界級湖區,將環陽澄湖區域打造成蘇州繼金雞湖、獨墅湖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極。產業和創新的集聚是打造經濟增長極的重要基礎。因此,各板塊要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加快發展會展、運動、藝術等新興業態,重點引進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為全球配套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要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綠色能源、機器人、元宇宙、先進通信、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同時,以產業帶動人才集聚。
二是要堅持主動對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環太湖科創圈”,堅持融入與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目標。通過主動對接倒逼自我成長。
三是要完善對外交通網絡建設,打通各行政區塊之間的交通阻隔,促進要素流動更暢通。
四是要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級研究機構,改變環陽澄湖區域人才洼地的現狀;同時,加快環湖區域城市功能和配套建設,營造最佳宜居宜業的環境,為各類人才提供生活就業的便利。
五是要堅持人文與經濟交相融合的發展理念,實現產城人融合發展。
★作者系蘇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