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盼 吳海南
原始創新是創新鏈的起點,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的驅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抓住原始創新這一關鍵著力點。蘇州創新資源密集,擁有多種層次的高等院校資源以及實驗室資源,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原始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元力量”,能夠實現裂變式的發展,做好原始創新,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高城市發展能級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蘇州市“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錨定“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更加突出創新策源功能和綜合性產業技術創新導向。只有加強原始創新,發揮原始創新對科技創新的支撐與驅動作用,才能凝聚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原始創新:
蘇州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著力點
新質生產力之“新”意味著新領域和新技術,也意味著新價值和新市場。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化轉型,還可以擴大內需,刺激國內消費循環,是應對國際貿易壁壘與“逆全球化”的重要法寶。原始創新是創新鏈的起點,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的驅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抓住原始創新這一關鍵著力點。作為全國地級市工業規模首位城市,蘇州一向重視并積極參與原始創新工作,主動布局產業鏈,從自主創新到自主可控,將原始創新貫穿經濟社會循環發展全過程,以助力實現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之“質”意味著高質量發展。蘇州緊扣“強富美高”總藍圖,努力打造更加生動的中國式現代化現實樣板,在全球城市中保持生機活力。要實現“強富美高”,必定需要科技創新的推動。原始創新能夠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尤其在促進經濟增強、實現百姓收入增加等方面。蘇州主動融入長三角,積極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長三角城市共同構筑新質生產力。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也是江蘇唯一納入G60的城市,蘇州近年來緊抓上海大都市圈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機遇,圍繞創新載體共建、關鍵技術共研、創新資源共享等方面推進協同共享、強化聯合創新,打造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硬核驅動力。
蘇州創新資源密集,擁有多種層次的高等院校資源以及實驗室資源,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原始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元力量”,能夠實現裂變式的發展,做好原始創新,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高城市發展能級的重要手段。2023年7月1日,《蘇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正式實施,《條例》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科學前沿,加強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力爭在原始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創新策源上實現跨越發展,著力將蘇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
開源引流:
蘇州市加強原始創新的重要舉措
要激發原始創新,需要營造優質創新環境,挖掘“創新源泉”。一是創建和維護鼓勵創新的營商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障知識產權在市場中的合法流通。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吸引創新企業落戶蘇州、創新人才集聚蘇州。二是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企業的原始創新熱情,引導傳統企業轉型為“知識型”企業。三是積極引入科創型企業和原創型企業,評估這兩類企業在創新價值鏈中的作用,合理引導這兩類企業成長和發展。四是發展、激活和協調高校創新機構,利用好市內高校、研究院資源,做好產學研銜接。五是創建和發展各級實驗室,鼓勵國內外重點實驗室入駐,形成定位清晰、充滿活力的實驗室體系。
要發揮原始創新的共享性,從原始創新的共享性中受益,就需要突破創新的區域限制,前移“創新陣地”。一是鼓勵市內企業從海外購買和引入原始創新型技術,做好原始創新技術引入國內的技術對接準備工作以及市場培育工作。二是加強與國外名校以及研究中心合作,引導其在蘇州設立研發中心、實驗中心和測試中心等分支分部機構,鼓勵其研發總部遷移至蘇州。三是做好“卡脖子”技術以及空白技術的國內外合作研究,積極尋求重點領域的科學研究突破。四是吸引和擴大創新人員隊伍,制定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以及地方性人才計劃等多層級、矩陣化的一攬子人才政策,吸引大批海內外優秀創新創業人才集聚。
“創新無國界”,但是創新資源的分布具有空間差異性,加強原始創新,需要設立“創新飛地”突破空間限制。一要布局創新的關鍵城市與國家,鼓勵研究機構和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創新資源較為密集的區域,網羅優質項目進行孵化培育,實現就地創新、就地創業。二要將創新創業資金投放海外或省外城市,合理受讓國內外源頭型和原創性知識產權和科學技術,利用資本力量構建基于源頭科技的創新鏈。三要在海外或者國內其他城市設立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就地招募和培育創新企業和科研機構,利用合理有效的創新成果共享機制帶動創新。四要優化“一網通辦”等政務服務平臺的線上服務能力,利用虛擬空間的時空無限性,為海內外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提供優質政務服務,同時加強線上線下、國內國外的創新互動和傳導。
“源頭合流”:
匯集原始創新資源凝聚新質生產力
創新是一種力量,將原始創新的力量與資金、產業等資源整合,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原始創新的驅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將原始創新與資金合流。發展政府風險基金與風險補償資金池,通過政府信用以及平臺撬動力量,有效引流市場資本,助力創新創業,實現資本、人才、項目的有機融合,推動創新成果落地,同時利用資本的風險管控能力,避免創新項目的市場失敗。
其次,要將原始創新與產業合流。做好多地創新資源合流招商與成果轉化的觸角前移,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IC技術和生物科技等前沿產業的國際技術合作開發和市場拓展,協助企業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和使用,支持企業主辦或參加相關行業博覽會和研討會。再次,要將同鏈創新資源合流。甄別出各個創新項目的價值鏈,對其進行同類同鏈合流,設立平臺式開發機制,通過同鏈創新平臺優勢降低單位創新成本,鼓勵持續創新,激發創新的鏈式反應。
最后,要進行市域創新資源合流。蘇州市域創新活力強,創新資源分布廣,但是市域的發展競爭難免導致重復創新,弱化創新的源頭驅動力和共享特性,因而有必要協調整合各縣級市(區)創新資源,形成蘇州市域的獨特的創新格局,發揮市域原始創新合力。
★作者高盼系蘇州市職業大學石湖智庫研究員、副教授;吳海南系安徽財經大學環境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本文系2023年度蘇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