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金 根
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是必須牢牢守住的底線。新年新作為,該如何持續發力、往哪里發力,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大成效?蘇州的目標是:充分發揚“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精神,推動環境質量改善、生態屏障建設、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促進高質量發展、環境治理現代化等實現新突破,高水平建設美麗蘇州。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擘畫宏偉藍圖,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生動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江蘇新圖景。”近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視頻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更高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省域范例,傳遞出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和決心,也彰顯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意志和定力。2月11日,蘇州召開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電視電話會議上,重點分析了當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治污攻堅重點任務。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年來,蘇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生態美”的現實場景在蘇州城鄉看得見、體驗得到。一是污染防治有力有效,PM2.5平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1.4%,太湖連續十五年安全度夏,國考、省考斷面全部達標;二是生態保護修復扎實推進,啟動“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系統保護“四角山水”自然系統和江南水鄉生態本底,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70%;三是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積極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優化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和用地結構,落實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要求,深入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改造提升和處置淘汰低端低效企業超過3000家。
高水平建設美麗蘇州需要新作為、新突破。蘇州在全省乃至全國發展大局中肩負著“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重任,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大成效,是一項十分重要內容。在沒有先例的領域先行探路,必然會經受風險挑戰,也必然需要攻堅克難。惟其如此,才能收獲新突破的成功。在此方面,蘇州生態環境系統擁有光榮傳統。比如,蘇州是全國第一個征收排污費的城市;蘇州是全國第一個將鄉鎮環保助理列入行政編制的城市;蘇州是全國第一個對環境污染點源進行監測的城市。這些了不起的“第一”,盡管如今大家都已習以為常,但在當時可謂個個都是“石破天驚”。未來,蘇州必定也能以新突破創造更多“第一”。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高水平建設美麗蘇州。蘇州將聚焦綠色低碳,持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斷提高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繪出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實踐充分表明,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能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幸福,對環境的不懈追求,也能夠引領和倒逼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