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朱執競
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四個“敢”字涵蓋范圍全面,內在聯系密切。各地各級作為促發展、穩增長的前沿陣地,要將敢為的要求落到實處,為營造敢干、敢首創的火熱氛圍凝聚信心和力量,沒有一點“闖”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對于蘇州而言,“地方敢闖”有著深厚傳統和特殊意義。張家港的全國第一個內河港型保稅區,昆山的全國第一個自費創辦的開發區、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蘇州的全國第一個與外國政府合作建設的工業園區……這一系列歷史性突破,無不是蘇州人“敢闖”的生動縮影。因為敢闖,改革開放40多年,蘇州用0.09%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2.4%的稅收和7.7%的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超過600倍,下轄四個縣級市均進入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前十名;因為敢闖,這座江南小城一躍成為聞名遐邇的國際大都市,取得了一項又一項“亮眼成就”,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
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經驗可以照搬,如果因不敢闖而墨守成規,那么生產要素就會跑到敢闖的地方去。過去的蘇州,無論是鄉村集體經濟造就的“蘇南模式”,還是依靠吸引外資帶來混合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局面,都需要打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條條框框。當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要求將更高,唯有不斷涉足一個個觀念上的“盲區”“禁區”,斬斷思想束縛、跳出精神牢籠,繼續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才能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闖,是為了尋找改革良方、治理良策、開放妙招,因此既要埋頭實干,又要抬頭看路。當目光看得更遠,思路理得更清,手腳才能放得更開,步子才能邁得更快。去年以來,蘇州建立市委常委會專題調研縣級市(區)工作制度,對區縣發展情況集中把脈會診,并謀劃布局了生物制藥、納米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新賽道。各板塊唯有從各自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特點出發,因地制宜,瞄準主攻方向,做強主導產業,全面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才能不斷拉長長板、貢獻長板,從而匯聚起產業發展的整體優勢。
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個“闖”字道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蘇州氣質,更成為新時代蘇州閃亮的城市精神。敢闖,就是要爭先恐后,爭分奪秒,以大智大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靠著“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蘇州將以“探路者”的姿態和“挑大梁”的自覺,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始終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