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主持人 王嘉言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佐餐下飯的“配菜”,從榨菜鹵蛋,變成了支起手機看的一段短視頻。于是,“電子榨菜”名號由此而來。它可以是一部節奏輕快、沒有燒腦情節的甜寵劇,沒有虐心情節,一路“磕糖”到底;它可以是一段萌寵萌娃的搞笑日常;它也可以是將幾小時電影甚至幾十集電視劇濃縮在幾分鐘的影視解說視頻……
你吃飯時會配“電子榨菜”嗎?“電子榨菜”為何能風靡全網?“電子榨菜”風靡,年輕人“吃”下的是什么?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榨菜”而已,豈能多吃
鳳陽生
吃粥吃飯離不開開胃小菜佐食。“電子榨菜”是啥?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盤點的2022年度網絡流行語中,對此進行了系統注解:指的是當代年輕人,普遍喜歡在吃飯時打開自己珍藏的“下飯”影視劇、綜藝或是短視頻,津津有味地享受短暫但愉快的用餐時光。那些用來“下飯”的視頻,如今喚作“電子榨菜”。
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會覺得不舒服。明明是家人、親友之間團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邊聊,加強聯系、增進了解,當今的年輕人卻心不在焉,自顧自擺弄手機等電子產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既沒禮貌又不近人情。不過,任何現象出現的背后都有深層次的歷史原因。比如,古時候,國人更加強調“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的時候不說話才是真正的講禮數。也不知從啥時候開始,大大小小的飯局變成了重要社交載體,“請吃”或者“吃請”看似談笑風生,其中深藏門道。如果一桌人悶聲不響埋頭吃飯,反而顯得不太正常。
不過,誠如其名,畢竟就是一種小菜而已,雖可口,但僅供放松的東西當不得主食。而且,也有必要分清場合,千萬不要讓佐食小菜沖淡了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間的“正事”。
吃飯就該像吃飯
陳永興
吃飯是要講規矩的,比如坐相、吃相等,涉及諸多細節。教孩子吃飯,實際上就是要孩子懂得一些日常生活中應有的行為規范。
然而,吃飯時配“電子榨菜”,與吃飯毫不相干,是一心兩用的行為。這種行為從健康角度來看就不值得提倡:一旦注意力分散了、興趣轉移了,就會淡化對食物的感受,影響唾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從而影響到食欲。事實上,生活中小孩子因吃飯時看電視、玩玩具致使注意力分散,從而影響消化的現象也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至于一些從事文案工作和常與電腦屏幕打交道的年輕人,更應利用吃飯時間好好休息一下疲憊的眼睛。另外,如在公共場所,還會因吃飯時間拉長,或食用“電子榨菜”的方式方法不當而給旁人就餐帶來影響。總之,吃飯還是專心致志地吃好,不應去就“電子榨菜”。
不必大驚小怪
鹿鳴
對“電子榨菜”現象,其實不必大驚小怪。短視頻有其“短”但也有其“長”。電影解說可以讓人提綱挈領地了解一部長電影,看主播表演可以感受陪伴,觀賞綜藝可以放松并獲得快樂。對于部分年輕人來說,“電子榨菜”還具有一定的輔助功能: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知識或信息。“電子榨菜”給年輕人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一種出口。
事實上,年輕人本質上最需要的,是對碎片化時間的支配感。能達成這個目標,“電子榨菜”就有其意義和價值。在社交生活十分豐富的今天,年輕人更想創造專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需要考慮的社交禮儀已經夠多了,但在享用“電子榨菜”下飯的個人時間里,一切都是圍繞個人服務的,怎么放松怎么來。在自娛自樂中,精神也會隨之煥然一新,這對于年輕人在疲憊的生活中重振旗鼓,從而更好投入工作很重要。所以,在批評“電子榨菜”之前,不妨了解一下年輕人的心態,對他們的生活壓力及精神需求多一些共情。
負面效應需加以重視
心源
手機剛開始普及時,父母立下一條家規:吃飯時不許玩手機。如今我已成家立業,這條家規傳承了下來。一家人圍桌聚餐時是思想、情感交流的黃金時間,如果你還堅持玩手機,那是對家人不尊重。因此,在我家餐桌上只有真材實料的家常菜,沒有配以燒腦音樂的“榨菜”。
“電子榨菜”通過“高濃縮”的視頻迎合了當下人們快節奏生活,但它和榨菜一樣,談不上有何營養。所以,“電子榨菜”偶爾嘗嘗可以,但不能過量攝取。平日里我們還是應該“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食用品質優良的“精神食糧”而非“電子榨菜”。
從長遠發展來說,我們可以借鑒“電子榨菜”的創新表現手法,摒棄內容解說的粗制濫造,生產出更多有營養、有意義的短視頻。“電子榨菜”作為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如能被各種新款營養更豐富、口感更好的“電子下午茶”所取代,人們的精神生活將變得更加充實。
下期話題預告
自2021年入選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蘇州便民生活圈建設一直“在路上”。近日,商務部號召全國試點地區繼續加快建設便民生活圈,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
你有哪些關于“小修小補”的個性化需要?解決起來是否感到方便貼心?如何進一步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從而“圈”出更多幸福感?
來稿郵箱: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