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鏈從以制造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在制造業大市蘇州,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正在走制造業服務化之路。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累計獲評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17家,占全省的44%;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1家、示范平臺16個;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優秀服務機構33家,優秀服務方案10個;認定市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213家。
縱觀全球,發達國家的經濟主體已經從原來的制造業轉換到服務業,其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遠遠超出服務業的平均增長水平。生產性服務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制造業企業轉型為生產性服務企業,為顧客提供與其實物產品密切相關的服務,甚至是完全的服務產品,具有獨特的優勢,一些制造業企業也具有這樣的能力。
制造業服務化是傳統制造業企業實現自我進階的需要。如今服務業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從單一的銷售產品轉變為提供服務與整體解決方案,從硬件到軟件,從銷售到咨詢,價值鏈的延伸就是要讓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盈利空間得以拓展、競爭優勢得到重塑。事實上,蘇州的一些制造業企業已經嘗到了甜頭。以凱博易控車輛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服務平臺近3年累計實現服務收入約2.2億元。設計定制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等,這些服務帶來的不僅是最直接的經濟增長點,對上下游的整合、對服務企業的賦能某種程度上也大大加強對產業鏈關聯企業的吸附和集聚。直白一點,就是不僅把產品賣了,順便把與生產相關配套服務的錢也賺了,還通過價值鏈的分解讓企業顧客依賴程度增加。
制造業服務化也滿足了中小企業尋求市場優勢的需要。一些有實力的制造業企業為什么能走制造業服務化之路,除了自身敢于重新定位與轉型,還有重要一點是基于企業客戶的需要。隨著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不斷加大,企業內外經濟聯系不斷增強。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在發揮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還要努力尋求成本的最小化,那最經濟、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把企業內部不擅長或者自己做成本高的環節外部化。就以蘇州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為例,蘇州工業企業16萬家,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智改數轉過程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心理十分普遍。緩解中小企業的轉型焦慮,除了政策的支持,還可以鼓勵有實力的行業標桿企業依托自身技術優勢,輸出解決方案和管理經驗,支持大中型企業剝離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信息服務等分支機構,面向市場提供專業的智改數轉服務,這恰恰體現的就是制造業的服務化,標桿企業的服務輸出能夠更快解決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難題。
今年,蘇州將聚焦實體經濟,強化“四鏈”融合,全面加強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制造業服務化是重要方向,要大力引育生態主導型企業,支持更多的企業盡快從大量中間產品、零部件的供應商轉為面向C端和終端的產品服務商,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同時,全力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創新生態圈,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和專業資本集聚型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強化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帶領更多中小企業一起奏響高質量制造的協奏曲。(蘇報融媒評論員 楊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