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金 根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蘇州”,這無疑是蘇州獲得的城市口碑中最令人自豪的一個。
因為,不管城市如何發展,最終都要落腳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上,群眾對于生活的主觀體驗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這種體驗往往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里。
蘇州的“宜居”有國際公論。英國經濟學人發布的《全球宜居指數報告》,就多次把蘇州評選為全球宜居城市之一。其評價標準很客觀也很權威,是從城市安穩程度、醫療服務狀況、城市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五大層面30項質化和量化指標進行考量。蘇州不但擁有歷久彌新的城市魅力,而且是經濟發達、具有創新力的“雙面繡”城市,溫馨舒適的環境更是讓市民充滿獲得感、幸福感。“作為一個在蘇州生活多年的外地人,我覺得蘇州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的包容性。蘇州本地人口較少、外來人口非常多,但在這里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夠很輕松地置業安家。”這位新蘇州人的切身感受,是對“宜居蘇州”的一種民間版表達,雖然沒有用數據說話,卻同樣真實可信。
與“宜居蘇州”相隨相伴的自然就是“幸福蘇州”了。去年12月下旬,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瞭望智庫共同發布“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單,蘇州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級市),太倉連續第7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榜首。同時,太倉市、常熟市還獲評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評價指標涵蓋就業指數、居民收入指數、生活品質指數、生態環境指數、城市吸引力指數、公共安全指數、教育指數、交通指數、醫療健康指數等九個一級指標以及上百個二級細分指標。數據很抽象、很籠統,但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很直接、很具體。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和醫療是兩個核心關鍵詞,蘇州交出了高分民生答卷:僅在去年秋季,蘇州全市就有76所新學校投入使用,覆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全部基礎教育學段,涉及大市各個板塊,投入資金約134億元,共計新增學位約7萬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模式場景,已成為蘇州人的就醫日常,絕大多數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
幸福不能稱量,但關系到幸福感的一個個細節卻看得見,更感受得到。最近,推動適老化改造“蘇州方案”在全國推廣。這應當是“幸福蘇州”的一個生動細節。自2016年以來,蘇州累計完成近20000戶家庭適老化改造,其中政府兜底保障7700余戶(全市低收入人口中有老年人家庭10374戶),部分補貼家庭11000余戶,純自費家庭1100余戶,實現了“愿改盡改”和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動態全覆蓋。從客廳到廚房再到衛生間,既有肉眼可見的“大變化”,也有細枝末節的“小貼心”,讓老年人居家養老收獲穩穩的幸福,這就是蘇州這座城市的人文情懷。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發展的價值取向。面向所有人、服務所有人,一年接著一年干的民生實事項目正在用更多生活細節注腳“宜居蘇州”“幸福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