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朱執競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這既是蘇州全方位開放的內在要求,也是蘇州實踐更高水平開放的重要途徑。
開放是蘇州最鮮明的特征和最大發展優勢。14家國家級開發區、6家省級開發區先后崛起,數量為全國之最。蘇州工業園區更成為全省唯一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連續七年位居全國30強榜單首位。此外,中新、中德、中日、海峽兩岸以及自貿片區等多元合作平臺和載體不斷豐富著蘇州對外開放的形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當曾經的先發優勢不再突出,面對其他地區的激烈競爭以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地緣政治和國際經貿關系的不確定性,繼續保持開放姿態,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成為蘇州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開放促改革,體現在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從深化“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的顯著成效,到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的深度對接;從“政策計算器”的創新做法,到數字政府建設的加快推進、“一網通辦”“一網通用”“一網統管”創新體系的形成,蘇州持之以恒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努力打造外資投資中國首選地。要保持自身優勢和競爭力,必須將改革推向更深處,從而賦能開放水平的提升。比如推進更加徹底的簡政放權、實行“不見面審批”、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讓政策資源的紅利不斷釋放,讓市場主體的活力充分激發。
以開放促發展,體現在外資外貿的保穩提質。長期以來,蘇州實際使用外資、對外投資、進出口規模均穩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在蘇州的1.8萬家外商投資企業中,有160家境外世界500強公司設立的450多個項目,蘇州的境外投資目的地遍布全球五大洲99個國家和地區,與24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過去幾年的疫情造成了國際貿易的萎縮、國際投資的下滑,更需要蘇州在開足馬力推進招引工作的同時,爭做對外投資領跑者,在互利共贏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貢獻強勁動能。
以開放促創新,體現在新舊動能的加速轉換中。過去蘇州的發展主要依托于傳統制造業,如今,生物醫藥、納米科技、第三代半導體、光子等一批關鍵核心、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產業創新集群正在加速打造,開放理念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強化創新型企業核心地位、發揮人才團隊關鍵作用、增強研發機構策源功能、壯大高校支撐力量、突出金融活水作用,無不需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敞開懷抱。堅持獨立自主與開放合作相促進,形成內外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才能不斷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領風氣之先,立時代潮頭。蘇州的對外開放經歷了從成本優勢到質量優勢、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產業園區到創新園區的跨越式發展。主動融入基于“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制度型開放,努力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進行區域開放的探索,必將提升蘇州新時代的開放實踐,助力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