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金 根
春光瀲滟晴方好,正是太湖風光佳絕時。
太湖是蘇州的“母親湖”,更是全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地標。唱響新時代的“太湖美”贊歌,蘇州使命在肩、責無旁貸,必須立足長遠,狠抓當前。前天,蘇州召開太湖安全度夏工作部署會,分析水污染防治形勢,抓緊抓實各項年度措施,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水污染防治牽一發動全身。太湖是蘇州人的“大水缸”,有6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位于太湖,飲用水取水量占到全市總取水量的50%以上。很顯然,太湖的生態環境質量對于蘇州極為重要。但在全國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流域經濟總量大,單位國土面積污染負荷最重,污染成因最為復雜,治理難度也最大,還涉及兩省一市的協同配合。不過,自國家層面統一部署的太湖治污“零點行動”以來,蘇州太湖流域各地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污,對于太湖污染的源頭防控不遺余力。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蘇州累計實施“十大類”治太工程項目5400多個,投資710多億元。市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充分發揮綜合協調、監督檢查等作用,綜合推進工業、城鄉生活、農業農村、船泊交通等污染治理,太湖蘇州轄區水質逐步改善。去年,太湖(蘇州轄區)東部湖區、湖心區水質類別分別為Ⅲ類、Ⅳ類,主要入湖河流望虞河水質為Ⅱ類,優于省控目標1個類別。
一手抓應急防控、一手抓長效治理。只有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水安全保障、水生態修復、水資源利用,“太湖美”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根據《蘇州市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5年)》,蘇州已對太湖流域綜合治理、湖體及主要入湖河流設置了更嚴格的約束性、預期性目標,新增了對藍藻水華的控制目標,即到2025年藍藻水華蔓延勢頭得到扭轉,藍藻水華危害明顯減輕;突出供水安全,要逐漸實現從安全供水到優質供水的轉變。目前,全市各地正按時序推進已排定太湖保護區生態修復、城鎮污水收集處置、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八大類51項年度治太重點工程項目。
盡管太湖藍藻的成因很復雜,但能否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則是對蘇州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種考驗。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今年蘇州打算這樣干——聚焦有效治理,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實現新突破;聚焦保護修復,推動生態屏障建設實現新突破;聚焦嚴謹高效,推動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實現新突破;聚焦優化服務,推動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聚焦有力監管,推動環境治理現代化實現新突破。其中,太湖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情況應當成為最有說服力的例證。因此,抓緊抓實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各項措施,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