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香百里醉,不負春光好時節”。碧螺春是名茶、是品牌,更是一種文化。3月18日,2023首屆中國蘇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節開幕,發布啟動了一系列做強、做優、做深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的舉措,進一步擦亮洞庭山碧螺春“金字招牌”。
洞庭山碧螺春得天獨厚,口感和香氣均為上乘,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歡。太湖地區的“小氣候”,以及茶樹與枇杷、楊梅等果樹間種方式,成就了碧螺春茶味清香撲鼻,品時鮮爽回甘持久。歷史上,文人墨客贊賞碧螺春的題詠不勝枚舉,清代著名文人龔自珍更是盛贊“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足見其鐘愛之情。明前碧螺春采摘以一芽一葉為標準,尤其是特級芽頭茶,品質上乘,炒制一斤碧螺春干茶就需要大約7萬顆芽頭。碧螺春制作流程繁雜,從鮮葉到干茶全靠一雙手控制,是迄今為止,中國茶中少有、依舊保留著傳統手工制茶技藝的茶種。
洞庭山碧螺春作為吳中區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吳中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張響當當的“名片”,對助力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大有裨益。不過,洞庭山碧螺春獨一無二不等于就可以一勞永逸。比如,當地部分茶農的小規模生產模式和小作坊經營模式,已成為制約洞庭山碧螺春由傳統茶業向現代茶業轉型發展的瓶頸,要做大做強洞庭山碧螺春,必須打造一批優秀的生產加工銷售企業,著力培養龍頭企業,從而領導更新行業標準及生產模式,大力提高行業規模化生產經營發展水平,更好地打通茶農、茶企、茶商、資本這個產業鏈。
以“基地提升、品質提優、市場拓展、品牌強化、文化弘揚”五大工程為發力點,加快要素整合和科技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把洞庭山碧螺春打造為“生態綠茶第一品牌”,力爭到2025年把洞庭山碧螺春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提升至全國前三。吳中區此次出臺的《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瞄準的正是洞庭山碧螺春產業現在存在的薄弱環節。其中,如何從源頭上加大保護力度,把“根”留住,就是關鍵之一。洞庭群體小葉種是蘇州土生土長的茶樹品種,其獨特的花果香和優異的口感是洞庭山碧螺春最鮮明的特征。吳中區將持續完善洞庭群體小葉種資源庫,選育2至3種優良品系,建立優質種質資源圃,并在東山鎮和金庭鎮各創建1個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引導和扶持有需求的茶農更換優質品種。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茶香百里醉”。一斤干茶要7萬顆芽頭的碧螺春,有太多好故事需要大講特講。2011年,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3月13日,“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入選農業農村部頒發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洞庭山碧螺春目前是江蘇省唯一榮獲國家級“雙遺”的農產品。2022年11月,包含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又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碧螺春把優異的生態環境轉化成產品優勢,補強弱項、補上短板,打造“生態綠茶第一品牌”,值得期待。(蘇報融媒評論員 金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