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蘇州之水”牽動著每一個市民的心,又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今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主題是“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母親河”。治水是抓好自然生態的關鍵內容,蘇州各地都非常重視對水資源的保護,一方面加強依法治水的力度,另一方面積極運用系統化思維優化水環境,共同呵護好“蘇州之水”。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蘇州的水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也是百姓的切身感受。太湖水碧波蕩漾,城市里的小河清澈多了,鄉村的小河浜的水變清了。可以說,蘇州嚴格治水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當然,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仍需要在已有成效的基礎上持續發力,讓“蘇州之水”變得更清,水環境變得更美。
自然生態的全面改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水環境的改善,對水質的提升具有關鍵作用,全市各板塊協同治理的持續推進,全社會的協力共治等,都體現了用系統化思維治水的理念,尤其需要通過積極實踐,提升治水的實效。
用系統化思維共同呵護好“蘇州之水”,要重視不斷改善水環境,聚力鞏固水安全保障基礎,持續加大水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提升水資源保護利用水平和水務高質量發展能力。比如,蘇州在推進太湖生態島建設過程中,就是要全面優化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確保水質的提優。又如,消夏灣生態安全緩沖區,通過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治理,每年可削減流入太湖的總氮8.7噸、總磷0.87噸,真正建立起了山林農田與太湖之間的天然屏障,成為系統化治水的一個成功案例。再如,蘇州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時,也將文化景觀與水質提升同時推進,營造一個更為優質的公共空間。
用系統化思維共同呵護好“蘇州之水”,需要各地加強協同治水的力度,通過合力解決問題來持續提升水質。一條河、一個湖的治理,不少都涉及多個區域,特別是對一些可能被忽視的治水盲區,更需要攜手攻堅。像今年蘇州以吳淞江整治工程為牽引,系統建設以“三橫兩縱”水系為主動脈的現代水網,就要集合沿河的各方力量,努力把水網打造成過硬的生態河道。很顯然,各地在加強治水中尤其需要多關心一下河湖的周邊地區,重視上下游治理的協同發力,最大程度提升治理水平。
用系統化思維共同呵護好“蘇州之水”,還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治水的共識,讓愛水、護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近年來,蘇州深入推進全員治水的行動,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等都更加重視呵護水環境,積極參與各類環保公益活動。“水里的問題,根子在岸上”,做好依法治水,關鍵要提升依法懲戒的執行力。同時要發揮每一個人關心治水和自覺護水的主動性,杜絕各類污染水質的行為。
當前,蘇州正高質量推進治水工程,就要以更高標準精心謀劃,把一個個目標落到實處,求得最好的成效。治水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凝聚起各方力量,系統推進,協同發力,統籌做好蘇州的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才能不斷改善蘇州的水環境,持續提升水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攀上新水平。(蘇報融媒評論員 望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