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主持人 王嘉言
“蘇馬”開跑當天,全國各地有近30場馬拉松密集開跑,超30萬人如約踏上馬拉松賽道。馬拉松賽事是近年來各大城市所舉辦的最具人氣和影響力的體育賽事之一,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運動本身。2023蘇州馬拉松作為今年省域內萬眾矚目的馬拉松賽事,不僅有貫穿蘇州重要水系、古今地標、繁華商業區的賽道,更配套了為期4天的“蘇馬市集”活動。
舉辦馬拉松,對一座城市而言意味著什么?蘇州馬拉松為何“不止于此”?蘇州如何進一步發揮馬拉松等品牌賽事的作用,提升城市形象、賦能城市發展?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跑出城市發展“加速度”
一止
馬拉松賽事的回歸是城市復蘇的最好宣言。在蘇州,2.5萬名選手鳴槍開跑,隊伍橫貫東西穿越古城。一場運動盛會凝聚起了城市新力量,跑出了城市新活力。
在“蘇馬”賽道上,外市選手占了近六成。對于遠道而來的“跑友”,蘇州以熱情和大度,展示了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在賽道補給中,糕團、豆腐干等地方特色小吃讓不少“跑友”嘗到了真正的江南味道。而助陣啦啦隊所帶來的精彩文藝演出,更讓選手見證了古城的熱情好客與文化魅力。活力“蘇馬”極大地提振了城市的“精氣神”,巨大網絡流量提升了城市曝光度。
一場馬拉松,活力一座城。對于外界來說,“蘇馬”的成功舉辦彰顯了蘇州超凡的城市治理能力。對準“零差評”目標,蘇州各部門充分做好公共交通、醫療衛生、環衛保障等配套服務,平衡好賽事與百姓生活、工作的關系。在精益求精中,馬拉松賽事得到了市民支持。賽事管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蘇州城市管理的軟環境、城市服務的真功夫,成為推介城市的鮮活案例。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馬拉松賽道”上,蘇州正在奔跑。借助“蘇馬”這張城市新名片,蘇州“以跑會友”,吸引越來越多敢跑、能跑、會跑的賽場健兒愛上這座城、創業這座城、宜居這座城。一場“競技”賽跑出了“經濟”發展加速度,“蘇馬”讓城市更美好!
串聯精華景點 展示最全面的蘇州
鳳陽生
一場馬拉松,遞上“硬核”城市名片。不同于金馬、太馬、尚馬等其他立足于單一地標元素的路跑賽事,以城市命名的首屆“蘇馬”,蘇州拿出一條橫貫東西的全馬賽道,串聯起千年蘇州的古今地標、精華景點,呈現了最全面的蘇州,成功地為城市積攢了廣泛的聲譽和人氣。
舉辦一場馬拉松賽事,并不是選一個好日子、挑一條好賽道這么簡單,而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賽事當天,“數字蘇州駕駛艙”全局協調,聯動起多部門保障力量,在駕駛艙開展賽事保障指揮調度。賽事活動的相關信息、天氣情況、現場直播、熱力分析、輿情監測、應急力量等一屏展示,全方位掌控賽事全貌。蘇州各部門通力配合,以嚴謹的態度、嚴苛的要求,為“跑友”們呈現出了一場高水準的賽事。
首屆“蘇馬”賽事以“不止于此”為主題,向世人呈現的是:“攢足勁”的城市服務,“轉起來”的產業鏈條,重新升騰的城市煙火氣,以及令人驚喜連連的精心策劃。比如,在比賽的起點舞臺、集結區進口、終點舞臺、市集以及賽道沿線,組委會都精心準備了特色演出。每一個公里點位,還有外籍友人手舉不同語言的“加油”手舉牌,為選手加油助威,他們同萬名跑者一起,成為了賽道上最靚麗的風景線。
用心鍛造賽事品牌
陳藝嫻
馬拉松是認識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也是愛上這座城市的絕佳時機。以“蘇馬”為例,人們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奔跑跑進錦繡江南、天堂蘇州,在激情與活力中,感受“雙面繡”蘇州的魅力。
“蘇馬”最大的亮點之一莫過于“最美賽道”路線:貫穿園區與姑蘇,串聯起蘇州的古今地標、精華景點、繁華商業區。來自全國各地約25000名的“跑友”們在跑動中,用腳步丈量“最美蘇州”,在呼吸中感受千年姑蘇的古韻今風,人與城“同頻共振”——“最美賽道”由此成為蘇州一張最新的城市名片。
結合城市形象打造精品賽事,應該說是城市馬拉松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蘇州做到了。“蘇馬”提供了內含13件物品的參賽包、配備了蘇式小吃的特色補給站、融合多種江南特色元素的獎牌設計。細節處盡顯賽事品質,為“蘇馬”品牌贏得美譽和未來。
讓體育賽事更好展示文旅資源,更為城市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本屆“蘇馬”設立了為期4天的“蘇馬市集”,賽事結束,“跑友”們轉身一變成為游客和消費者,在市集上聽評彈、吃糕點,深度游玩蘇州,感受蘇城之美。由此可見,“體育+”辦賽思路足以拉動賽事前后一段時間中的衣、食、住、行、游、購、娛,成為推動城市文體旅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這樣的做法值得推廣。
【下期話題預告】
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消費者正在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以“解壓”之名”,為“療愈”付費。各路商家自然盯上了這塊“蛋糕”,新式解壓玩具不斷涌現。央視新聞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810家在企業名稱、經營范圍、產品服務或商標方面含有“解壓”。僅去年一年,與此相關的新增注冊企業就達到70余家,同比增長94.59%。
流行的“解壓經濟”是真減壓還是消費主義的陷阱?對于與此相關的消費形式、新業態該如何規范?對年輕人來來說,怎樣才是緩沖壓力、促進成長的最佳方式? 來稿郵箱: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