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全市區與區毗鄰區域要協同完成不少于1個重點區域整治提升工作;區與縣級市、縣級市之間毗鄰區域協同完成不少于1條主要道路沿線環境和相關村莊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近日,蘇州市毗鄰區域一體化環境提升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蘇州高新區召開。據悉,作為2023年度蘇州市民生實事項目,本月起,毗鄰區域一體化環境提升工作全面進入集中整治提升階段。
讓“交界處”成為“共建帶”是民生訴求。長期以來,毗鄰區域的“交界處”往往會存在臟、亂、差等突出問題,不僅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管理服務也容易慢半拍,有的甚至處于“真空地帶”。究其原因,除了涉及多部門容易陷入“九龍治水”式的管理尷尬,還有行政轄區分割帶來的管理壁壘。行政管轄權模糊不清,一些職能部門擔當意識不夠,“交界處”就容易成為相互“甩鍋”的地方,這不僅影響到城市的整體形象,還影響到毗鄰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生活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群眾的滿意度就是工作的風向標,毗鄰區域“交界處”協同治理理應成為工作重點。
事實上,“交界處”也考驗一體化發展的成色。長三角一體化是蘇州發展的重大機遇,蘇州正在加快融于其中,不過,對于蘇州而言,一體化發展應該是立體的、多維度的,除了加大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還要推進省域一體化包括市域一體化。下好全市“一盤棋”,共同致力于全域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市域一體化正在成為蘇州高質量發展有力的助推器。試想一下,如果連最肉眼可見的板塊“交界處”都建不好、管不好,這直接降低的就是市域一體化的成色。
“交界處”不僅能共建還能出彩。互聯互通、共治共享,蘇州正在高水平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統籌協調跨區域跨部門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像跨省跨大市之間統籌協調這樣難啃的骨頭都能啃,蘇州市域板塊之間的統籌協調就更應該不在話下。板塊之間“交界處”共建完全有可能,“交界處”不僅能成“共建處”甚至還能建成“出彩處”。最近媒體聚焦的東環路沿線悄然變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原本沉悶且容易陷入環境臟亂差困境的橋下空間變身具有意境的“園林式”景觀空間,正是姑蘇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讓東環沿線成為兩區交界處的一抹亮色。這就證明只要目標明確、責任清晰、擔當足夠,跨區域聯動、多部門共治就能將“交界處”共建共治做好做亮。
跨區域協同,“交界處”治理只是起點。市域內“交界處”共建共治,環境治理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交界處”基礎設施完善、民生服務打通、規劃管理協同,這些都是可以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的內容。而市域一體化除了要拉長“交界處”這個短板,還要盡可能實現相鄰板塊或者其他板塊之間的規劃互接、交通互聯、產業互補,實現更高水平的聯動考驗跨區域協同的能力。(蘇報融媒評論員 楊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