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金 根
當城市“老了”“病了”,如何重煥生機與活力?城市更新,不失為一劑良方。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要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城市更新怎么做?一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從房子開始到小區、到社區、到城市,去尋找人民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二是要堅持目標導向,去查找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2021年,蘇州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2022年江蘇省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名單公布,蘇州10個項目先行先試。
城市更新需要針對每個更新片區和社區的空間特點、人文特點,打通政策路徑、解決資金問題,以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創新實踐。截至目前,在城市更新中,蘇州已涌現出一批亮點項目,既讓城市留下歷史文化記憶,又讓閑置資源發揮價值,更讓城市拓展了活力新空間。它們分別是:位于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200號的藍·芳華文化創意園,由老廠房轉身而來,實現了歷史建筑保護、文化產業發展和城市生活環境提升的有機結合;虎丘區大有蠶種場改造更新項目,通過對滸墅關的重要歷史遺跡進行保護與復建,深度挖掘大運河孕育下的特色地域文化,打造成一個“明清風+新蘇式”風格的開放式大運河文化特色休閑地;火爆的雙塔市集,匯鄰市集項目的一部分,不僅匯集了修理鋪、裁縫鋪、小吃店等便民設施,還增加了書店、舞臺、展覽區等文化配套,既能滿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又成為市民放松休閑的好去處。
城市更新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回應,更是對未來發展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城市更新的路徑需要從純粹的商業化開發思維轉變為社會化運營思維。這要求政府、企業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參與其中,不能為一時之利讓城市更新回到過去爭奪土地紅利的舊模式上去,要充分認識到城市更新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耐下心來真正為城市的第二次發展帶來活力。因此,蘇州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嚴格落實底線要求,著力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力爭到2023年底,完成一批彰顯“蘇州氣質”、具有示范效應的城市更新項目,積累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初步形成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實現城市的宜居宜業提供強大動力和賦能支持。
城市更新不僅更新在“面子”,同時也更新在“里子”,有些更新看得見摸得著,有些更新需要用心去體會。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為城市發展賦予了新價值,為市民生活帶來新體驗。從蘇州目前脫穎而出的城市更新亮點項目來看,其共同特征是聚焦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注重民生改善和創新商業模式,突出城市設計和街區統籌,鼓勵社會資本和多元投入,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堅持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更新模式,它們更加注重打磨細節,不僅“好看”而且“耐看”,廣大市民和游客正在用打卡行動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