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香煙頭較上勁,讓“煙頭不落地”已經成為蘇州文明創建的一個關鍵詞。從今年5月起,蘇州城區的主要道路、商圈、景點正在設立越來越多的煙頭收集器。與此同時,網格化分布的環衛工人、保潔人員,以及陣容更為龐大的文明志愿者隊伍等,紛紛行動起來走上街頭,耐心細致地撿拾少數不講文明者隨手亂扔的煙頭。
也許有人會心存疑惑:像這樣跟香煙頭較上勁有沒有用?答案是肯定的。還是以一支煙為例,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末,蘇州的車站、碼頭、 商場等公共場所,禁止抽煙也曾面臨巨大的挑戰,當場的候車室中不講文明者吞云吐霧,把公共場所搞得烏煙瘴氣,群眾意見非常大,但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公共場所嚴禁吸煙已經變成最起碼的文明規范。時至今日,即使是煙不離手的“老煙槍”,還有誰膽敢在這些場所抽煙?很顯然,文明習慣的養成、文明風氣的形成需要有個過程,只要方向對頭,再加上持續努力,那么總有一天能到達理想的彼岸。而且,文明風氣一旦形成,就能反過來約束人的行為。試想一下,在一個整潔優美的環境里,抽煙者還好意思隨手亂扔煙頭嗎?
其實,跟香煙頭較上勁,讓“煙頭不落地”,也是為了刻錄蘇州這座城市的文明新高度。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標注,比如衛生城市、健康城市、園林城市等,就是國家層面對于一個城市文明水平的評價。用3年左右時間,投入30多億元,將古城區內2萬多只馬桶送進“歷史博物館”,決不能讓廣大群眾拎著馬桶“奔小康”。這是10多年前留下的蘇州城市文明水平刻度。如今,在文明創建歷史進程中,讓“煙頭不落地”,其道理也一樣。
實踐證明,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應當是持續提升文明水平最為有效的辦法。很多人一定印象深刻,上世紀90年代的“七不”規范,曾經成為當時全國性的熱門話題。因為,大都市上海提出的“七不”規范,瞄準的都是很細小的不文明行為,“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損壞公物、不破壞綠化、不亂穿馬路、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說粗話臟話。”當時,有不少都覺得,更應該“抓大放小”。不過,事實證明,恰恰狠抓這些細節最為有效。就此而言,跟香煙頭較上勁,蘇州犯得著、必須的。(蘇報融媒評論員 吳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