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人,在諸多要素中,人才能不能流動、如何流動令人關注。近日,長三角海外人才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正式啟動,區域內8市1區將攜手助力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可以預期,包括蘇州在內的各地通過建立的創新聯合體,將以高效的運作為各地的科技型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共同推進,這是當前區域合作發展的一項主要內容。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已在多個領域內深入推進。其中,人才的有效流動對于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像此次海外人才的合作項目,就是要讓各路人才發揮更好的作用,在項目合作、專業交流和精準服務等方面有新作為,促進區域內新興科技產業的合作發展。
加強長三角一體化區域之間合作,共享共贏是一種引領發展的新理念。蘇州的成功實踐表明,對于人才引進和使用應遵循不拘一格的原則,很多來自上海的優秀人才紛紛來到太倉、昆山等地,他們通常能夠享受“拎包入住”的待遇,投身于蘇州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既來去自由,又能憑著自己的專業所長做出一番新業績。可見,只要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創新思維,不斷優化服務,就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不僅能實現才盡其用,而且能為各地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更好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
當前,推進長三角區域內人才流動需要增強“一盤棋”思維,創新更為有效的合作機制,搭建更多有利于交流的服務平臺。多年前,上海與昆山之間就發放“滬昆創新券”,讓符合條件的昆山企業與上海科技服務機構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共享共用各類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助力一批企業走上創新發展之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徑。時至今日,各地在加強人才與新技術項目合作方面,尤其需要站在更高平臺上拓寬思路,推出一批合作共贏的服務新形式,創新一些更具活力的合作機制。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長三角區域內各個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動,不僅能帶動項目、資金和技術,而且有利于實現互補式發展。實際上,各地的發展都有自身階段性特色和成果,如果要進一步拓展合作發展空間,避免同質化競爭,那就需要通過人才流動等方式,更好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取長補短,為各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尋找人才支撐,形成攜手共進的發展態勢。
人才多流動,區域則更具活力。在高質量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蘇州肩負著重要責任,同時有條件創新服務方式,搭建更好促進人才交流的平臺。事實上,作為長三角區域內的核心城市,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既能發揮集聚人才資源的功能,又能做好服務和輻射的文章,一方面能讓“人到蘇州必有為”激發更強活力,另一方面還能為區域之間的人才交流和合作貢獻更多力量。就此而言,區域內人才交流合作的空間非常之大,相信通過彼此之間的聯手推進一定會有更大作為。(蘇報融媒評論員 望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