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世界的門,讓人們看到雅致蘇州的江南文化。近日,新華社連發長篇通訊聚焦人文經濟視野下的蘇州,解析唯美蘇州與富庶蘇州是如何雙向奔赴的。正如《雙面“繡”姑蘇——人文經濟視野下的蘇州觀察》一文所言,“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人文與經濟在蘇州相融互促、相得益彰,一如姑蘇‘雙面繡’璀璨千年”。
5月風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奏響了雅致蘇州的夏日之聲。五大主題上百場活動,不只是奉上文旅盛宴,更是掀起文旅消費的一股熱潮。就在這場“最江南”的盛會大幕拉開的同時,2023中國(蘇州)演出交易會同日啟幕,幾百家機構近200個展位前人頭攢動,現場“熱聊”求合作成為一道風景。
把文化資源變成經濟資源,把人文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可以說,江南文化藝術旅游節是一個典型案例。事實上,蘇州一直是人文和經濟雙向奔赴,城市的腔調奠定了今天的發展基調,也恰恰是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成就了在高質量發展征途上奔跑的蘇州。
千年蘇州,文化一直站在“C位”,這不僅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歷史文化資源深厚豐盈,有站在舞臺中央的資本,還因為文化的價值屬性擺在那里。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化作為精神密碼積淀的是城市的腔調,這不僅會奠定城市的發展基調,還是城市賡續發展奇跡的動力源泉。比如,“發達的水運體系,溫潤的水鄉韻味,蘊藏著綿韌持續的發展動能”,水溫婉靈動,但滴水能穿石,江南水文化涵養出來的堅韌,可以在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蘇州“三大法寶”中窺見一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可能做到極致”。又如,“蘇工、蘇作里的極致追求,涵養出時時爭第一、處處創唯一的城市氣質”,可以說,蘇工、蘇作就是當年的專精特新,追求卓越,古今一心,蘇州的經濟發展活力可以從城市的氣質中找尋答案。
為未來筑基,持續以文塑城興城。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說到底要體現以人為本,再具體一點可以表述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初衷。因此,更多探索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活化”文化當成蘇州踐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一方面,要更好地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推動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甚至重塑人文經濟新形態;另一方面,要更好地以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為引領,“以文聚力”為高質量發展凝聚發展前行的動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人文經濟學為蘇州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實踐中,蘇州需要把以人文為素養的文化自覺、以人文為環境的文化自信,轉變成以文化城的共為,實現人文與經濟的交融共生。(蘇報融媒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