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蘇州十多年的“斷頭路”終于成為歷史。近日,桐涇路北延工程以及南湖路東延工程等一批道路竣工通車。南湖路東延工程的尹山湖隧道是國內最深的湖底隧道,而桐涇路北延隧道是目前國內最大直徑泥水盾構穿越運營高速鐵路的盾構項目。這一批“硬骨頭”工程的完工,標志著蘇州的基礎設施建設掀開了嶄新篇章。
目前,隨著蘇州城市體量的逐步擴大以及道路交通的四通八達,蘇州正在高歌猛進進入“隧道時代”。近年來,蘇州積極謀劃推動實施“市域一體化”,以空間縫合為抓手,全面推進發展空間重構,以“大蘇州”思維推動交通領域全面融合。蘇州已規劃建設了不少隧道,如陽澄湖畔在建的通蘇嘉甬高鐵蘇州東隧道、長江路南延工程、海太隧道。這些隧道因為施工條件特殊、施工難度大,創下了多個“全國之最”。
桐涇路北延工程更是蘇州基礎設施建設中啃“硬骨頭”的經典之作。曾幾何時,蘇州桐涇路被視為“超級斷頭路”,打通“斷頭路”的關鍵是盾構隧道施工,建設條件復雜,控制要求高,實施難度大。為了啃下這一“硬骨頭”,蘇州采用了直徑13.25米大斷面泥水盾構下穿,不但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點,更填補了國內乃至世界上相關領域的空白。歷時近5年的桐涇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車,不僅意味著阻隔蘇州南北片區的“斷頭路”得以貫通,更意味著蘇州成功完成了施工建設史上大盾構穿越運營高鐵的世界“最難案例”。
桐涇路北延的通車,技術上突破的意義,超過了打通一個城市交通節點的意義。城市中從不缺少標志性工程,缺少的是像桐涇路北延工程那樣,在抓落實、解難題、作表率中打造出的顏值、內涵并重的亮點。技術含量有多高、創新力有多強,能否在工程技術方面走在國內乃至世界前列、形成相關城市建設的新突破,這是其中重要的衡量標準,也體現了城市發展的高度、深度與精度。
事實上,類似桐涇路北延這樣的“硬骨頭”,這些年蘇州著實“啃”下了不少。正因為如此,城市更新才能從紙面落到了實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以突飛猛進。比如,剛剛開通運營的蘇州軌交11號線,除了有眾多顏值頗高的軌交站臺外,還擁有不少科技與創新:不僅是國內首條全自動運行的市域軌道交通線路,還采用最高等級全自動駕駛技術集成創新;又如,蘇州工業園區北環快速路東延二期工程,因為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多項新技術、攻克了多個難點,摘得中國建設工程質量的最高獎“魯班獎”。
可以說,蘇州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每一個都緊緊圍繞傳統基建的難點、痛點發力。它們有的可能看上去顏值平平無奇,不像平地起高樓那樣驚艷、醒目,但它們內涵豐富,而且含金量極高。可以說,每突破“一米”,就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點,為全國各地樹立了一個地方標尺、行業標桿。
抓發展必須抓項目,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看似一塊塊“硬骨頭”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城市發展要創新,創新要滲透到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而交通是城市的經脈,“隱形地標”就是城市發展強筋健骨的象征。一座城市在基建上越敢啃“硬骨頭”,城市發展的持續力就越強,城市發展新格局也更觸手可及。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近年來,蘇州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著力點,下大力氣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潛心提升城市品質內涵。穿山、越湖和跨江的不只有這些隧道,還有蘇州發展的堅實腳步、堅定自信。(蘇報融媒評論員 王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