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楊 仲
蘇州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步伐明顯加快。昨天,蘇大附一院總院二期西區啟用,每天可接診急救1000人次。《第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名單》出爐,全國49家醫院獲批,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蘇州醫院位列其中,成為蘇州市首個獲批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這個項目的建成,不僅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有國家級、高水平、高質量的中醫醫療服務,還將推動蘇州成為中醫藥診療服務的高地。
事實上,除了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蘇州醫院,蘇州還有一批醫療衛生項目將陸續“上新”投用:蘇大附二院滸關院區二期,蘇州市立醫院總院一期、蘇州市獨墅湖醫院二期、蘇州市婦幼保健院、瑞金醫院太倉分院,等等。據悉,當前全市在建醫療衛生重大項目60個,總投資418.6億元,不論是新建還是擴建,都意味著蘇州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在不斷加大。
看病就醫,民之關切。可以說,醫療就是民生,醫療保障就是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來源。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老百姓“病有所醫”,從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斷深化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近年來,蘇州也在不斷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截至2022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137家,其中醫院247家、衛生院81家。
家門口的醫療服務網點已經基本健全,但為啥依然可以看到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景象。大病小病擠大醫院,這種就診習慣人為加重了“看病難”問題。要看到背后的原因,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因此,無論是解決“看病難”問題還是改變就診偏好,增加優質資源供給都是關鍵。蘇州加快一批本土大醫院的擴建,引進更高水平的醫療中心,這是從源頭上為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做加法,進一步提升大醫院的容納能力和服務水平,這也是緩解“看病難”的一個路徑。
緩解“看病難”只為大醫院賦能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提升基層醫療的服務能力,要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其實,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只是解決硬件,更重要的是軟件,在基層醫療自身優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利用好大醫院優質資源的輻射。以市級醫院為龍頭,二級醫院為骨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網底,網格化布局城市醫聯體,并在醫聯體內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這樣的“聯”“強”“同”能有效推動優質資源擴容下沉,讓家門口的就診真正意義上享受到優質資源,從根本上扭轉人們大病小病擠大醫院的就診習慣,“看病難”問題也能由此大大緩解。
當一個個重點醫療項目建起來用起來,在關注大醫院服務能力與水平的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大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對區域醫療服務尤其是基層醫療服務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如何依托優質資源做整合、做統籌,不僅關乎蘇州“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重病不出市”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關系蘇州城市醫療服務的能級。能不能獲得優質醫療資源是群眾最在意的點,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模式創新、管理創新,通過聯動協同,加快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