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楊 仲
既經濟又綠色還方便,電動自行車已成為廣大市民最日常的交通出行工具。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持續上升,充電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見招拆招,嚴禁樓道等公共區域停車充電、嚴查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隨之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在小區公共充電設施有限的情況下,電動自行車充電難成了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好消息來了!蘇州工業園區計劃年內在65個動遷社區,再建25123個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用切實的行動、務實的成效及時回應群眾的合理訴求。
事實上,不只是充電樁建設,園區對動遷小區的改造提升花了大力氣,對電梯、外墻脫落、路燈、雨污水管網等進行維修改造,圍繞檐口脫落修復、消防設施維修、監控設備改造、橋梁拓寬、圍墻翻修、公建房增設電梯六類項目開展提升改造,這些小基建雖說都是小改造小提升,但切中了居民生活細微之處的急點、難點、愁點、盼點,與居民的“小日子”緊密關聯,感受最深,也感受最真,由此獲得的幸福感也最強。
就在最近,上半年蘇州發展“成績單”出爐。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超出預期的困難挑戰,蘇州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不僅經濟運行加快整體好轉,民生也持續改善。比如扎實辦好10大類36項民生實事,新增三甲、三級醫院各1家,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438張,推進37所中小學(幼兒園)新改擴建和3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推動77個老舊小區改造。一件件惠民實事、一項項民生工程,托起的就是居民生活的“有福氣”。
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讓每個人都切實感到“生活在這里很有福氣”,打造人民城市是蘇州對自己的定位。“以人民為中心”是大理念,民生大幸福需要在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里落地生根,細微之處見民生,要在“小中見大”“小事大做”中贏民心。因此,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以市域大項目、重點實事工程為抓手,搞好服務民生的大基建,強化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交通、環境等多層次多樣化公共服務供給;另一方面,要著眼各區域內基層的小基建,從群眾身邊小事著手,用微改造、微服務、微實事來答好“民生課題”。
民生實事不在事情大小,而在是否真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如果是民之關切,哪怕是“民之小處”也應該“小事大做”。越到基層離居民生活越近,基層民生服務就越需要從細微之處入手,不僅要堅持“小中見大”,更要善于“小中見大”。這就需要真正沉下身去,走近群眾,傾聽意見,感知民生冷暖,唯有如此,才能將一件件關鍵小事辦成、辦好,辦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蘊含著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要在統籌兼顧為民之道的“大”與“小”中,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補齊民生短板,用心持續創造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