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領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明確指出江蘇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強”“補”“延”的對象是“鏈”,鏈首先是產業鏈,產業鏈的追求目標是現代化。因此現代化產業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四個方面有所建樹,其理想狀態是實現創新引領、協同發展。蘇州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一是加快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速度。根據“微笑曲線”理論,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環節的研發和銷售附加值較高,而產業鏈中游環節制造附加值較低。推進制造企業服務轉型,重點發展產業鏈上游的研發環節,產業鏈下游的營銷環節。圍繞產業鏈謀劃替代鏈,企業只要在蘇州,就不會有上下游的斷供之憂,企業只要來蘇州,就能找到所需的替代和備份。通過發展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成為撬動制造業轉型的“支點”。圍繞產業鏈部署服務鏈,瞄準重點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形成更多的載體,構建更優的產業生態。加強創新要素的積聚、共享、流動,進一步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共創共享、相互賦能的創新發展模式,切實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二是推動供應鏈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賦能制造業發展。提升柔性制造當中生產線和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要抓住關鍵領域,讓現有生產設備有更多的柔性轉換、生產線有更多的功能拓展。圍繞產業鏈拓展柔性鏈,推動供應鏈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柔性制造當中生產線和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讓企業適應市場,反應更快、應對挑戰能力更強。促進從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到銷售服務等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并將生產過程與金融、物流、交易市場等渠道打通,促進供需精準對接,推動形成制造業智能化的應用生態。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補強產業鏈。加快我市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在內的“新基建”進程,提早布局新興制造業,發揮投資帶動效應,加快形成適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深化新一代數字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全新產業生態,倒逼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把我市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向著更深領域邁進。
三是提升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圍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積極策劃和引進強鏈、補鏈、延鏈的好項目、大項目。深入梳理、全力打通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斷點,大力引進制造業產業鏈缺失項目、升級項目。充分發揮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的帶動作用,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加快實施國產替代,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產供應體系。圍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以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加快先進制造業布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在產業鏈上搭建創新平臺、推動創新突破和關鍵核心環節的攻關,掌握自主可控關鍵核心技術。深入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解決好研究“最先一公里”和市場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銜接問題。建立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制造業數字轉型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推進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推廣現代學徒制,強化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現代制造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四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管理創新。制度可以讓人有明確的預期,激發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可以保護科研人員的權益,激勵科研人員研發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創新的熱潮。制度可以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公平競爭,反對壟斷的制度可以鼓勵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制度可以引導舊經濟形態向新經濟形態的升級轉換。例如,環境保護的制度,可以引導企業節約資源,減少能源消耗,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又如,鼓勵外向型的經濟制度,可以引導企業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利用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制度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動蘇州新舊動能轉換的速度。
五是以人才政策改革為核心,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更大力度改革編制、職稱、人才舉薦、降低人才停居留和落戶門檻、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等,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蘇州來,讓蘇州的人才引進機制更具競爭優勢。以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昆山高新區為龍頭,充分發揮蘇州各個板塊集群優勢,推動創新資源跨區域優化整合,共建區域創新一體化先行區,做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作者系中共蘇州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