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賦予江蘇“四個新”的重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
考察蘇州時,總書記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蘇州指明了前進方向。蘇州要深刻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將其貫穿于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方面,內化為蘇州獨特的城市精神價值。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蘇州是江南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域。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成就了今天的蘇州。但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蘇州的文化產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力度還要加強。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在前列,蘇州有基礎、有責任為全省全國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作出表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有益探索。
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探索新經驗,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文化是根植于蘇州的血脈,也是蘇州引以為傲的獨特資源優勢。文化自信的共識,生發以文化城的共為。蘇州要堅決扛起“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歷史責任,一方面把古城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科學統籌古城保護、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不斷創新古城保護傳承的體制機制,堅持“使用是最好的保護”,凝聚保護傳承的多元合力,一體保護古鎮、古村、古街,面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另一方面聚焦“物”的保護、“藝”的傳承、“人”的培養,進一步做好昆曲、評彈、蘇繡、緙絲等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探索新經驗,還要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途徑。蘇州不僅要深入實施地域文明探源、《蘇州全書》編纂等重大文化工程,推出更多展現新時代氣質和風骨的精品力作;還要加快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培育更多新興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經濟和人文唯有“雙向奔赴”,才能融匯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脈動。
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探索新經驗,還要做到以文化人,更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文與經濟相融共生,為的是成果全民共享、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加快打造“文明典范”的蘇州,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初見雛形。蘇州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大力提升蘇州文化傳播力影響力,講好發生在蘇州的中國故事,推動更多熔鑄古今、融入日常、打動人心的蘇州文化元素走向世界,努力將蘇州打造成為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