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述
近日,常熟市“新風禮堂”進入大眾視野。為了做好鄉村移風易俗工作,常熟市依托村級綜合服務設施,通過鄉村公共空間的改造,建設了62座“新風禮堂”,集禮堂、講堂、文體、宴席等村級公務服務職能于一體,成為鄉村文化創新的新形態。這一鄉村文化載體的出現,既讓農民辦喜宴有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場地,減少了農民喜宴費用的支出;也使得鄉里鄉親的婚宴攀比、高價禮金有了一個約束機制,遏制了要面子、講排場、亂攀比等不良風氣;還構建了一個鄉村優秀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使“新風禮堂”成為良好家風、移風易俗、文化宣傳的平臺,傳遞了鄉村文化的正能量,一舉多得,多方共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需求。”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因此,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營造精神富有、崇德向善的鄉村文化氛圍,意義重大。鄉村文化載體創新,就是把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落地的好陣地。那么,怎樣有效推進鄉村文化載體創新呢?
首先,鄉村文化載體創新,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基層自治的核心,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鄉村干部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和統籌能力,對農村基層的情況比較熟悉,相對來說更能把握鄉村文化創新的脈絡,因地制宜用好農民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因此,要樹立基層自治組織的權威性,加強基層干部視野、能力提升,為開展好基層文化活動奠定方向。
其次,鄉村文化載體創新,要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鄉風文明建設的目的,是為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鄉村文化提振,實現農民的現代化。因此,要凸顯農民主體地位,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機制促進他們投身到鄉村文化建設中,成為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充分挖掘鄉村社會賢達、愛心企業家、返鄉能人、致富帶頭人、公益志愿者等各類農村中堅群體的力量,通過提供項目資助、加強項目規劃、主持設施建設、參與評議監管等形式,發揮新時代新鄉賢的示范引導作用,投入鄉村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體現農民主體價值。
再次,鄉村文化載體創新,要充分運用各類鄉村文化形態。目前蘇州農村已經全面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農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法治觀念的主陣地。蘇州農村普遍推行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賭禁毒會”等“一約四會”,也是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形態。蘇州農村星級文明戶、家庭文明獎、最美家庭戶等評比活動,以及最美庭院、最美菜園等表彰,同樣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效抓手。而“新風禮堂”這類新的文化載體的出現,直接對鄉村移風易俗起到了關鍵作用,是一個“小切口”下的“大文明”。因此,鄉風文明建設,在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精華的同時,要創新諸如此類的文化載體,讓文化正能量潛移默化在農民身邊,通過耳聞目睹、長期浸染,營造起崇德向善的鄉村文化環境。
(作者為蘇州干部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