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民
高水平建設美麗蘇州離不開生態亮點項目示范引領。最近,在生態環境領域,蘇州就涌現出了一批這樣的亮點項目:每年預計節省用水約3萬噸,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項目,入選“中國‘全域海綿’項目典范案例”,成為江蘇省2022年度唯一獲此殊榮的公建類項目;每年削減入太湖的總氮8.7噸、總磷0.87噸,目前已穩定運行一年多的時間,出水水質穩定達標,生態效益顯著,吳中區消夏灣濕地項目入選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全省十佳;“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位于相城區的金宏氣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榜2022年度綠色制造名單等。
高水平建設美麗蘇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的內在要求。其中,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是關鍵所在,必須立足長遠、狠抓當前。一方面,要聚焦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斷提高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另一方面,要聚力有效治理、保護修復、嚴謹高效、優化服務、有力監管,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干事創業的熱情,全力投入當前各項工作,多行固本之舉,多謀長遠之策,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以量變促質變,繪出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綠水青山詮釋生態之變,生態之變折射發展之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從總體上來看,著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是核心,全面是關鍵,轉型是要害,重點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三大結構轉變:一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和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率,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二是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調整轉變,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三是加快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改變傳統運輸工具的能耗和排放方式,倡導和推廣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實現這樣的目標,既要從大處著眼,又要從小處入手,通過一個又一個亮點項目、亮點事件示范引領。
學有榜樣,干有對照。海綿城市、生態濕地、綠色工廠……身邊的典型樣本最有說服力、號召力,有助于促進全社會形成自覺行動,在新起點上推動環境質量實現新突破,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