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必旺
資本市場的改革,藥品審批政策的完善,國際重磅生物藥專利到期,大量的海歸人才回流等,推動了中國生物制藥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港交所和科創板推出新規,允許尚未盈利生物藥公司上市,為投資生物醫藥的資本提供了快速退出渠道,從而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涌進生物醫藥產業,既推動了中國生物制藥的快速發展,也催生了產業泡沫。
前幾年還是風光無限的國內生物醫藥行業,這兩年卻遇到資本寒冬。生物醫藥資本市場泡沫破裂,股價大幅度下滑,很多藥企股價腰斬。生物醫藥的發展高度依賴資本,資本市場的低迷導致生物醫藥產業融資困難,藥企資金短缺,不得不收縮管線、出賣廠房、轉讓項目,產業發展陷入低迷。
那么,生物制藥出路在哪里,什么時候才會迎來春天?
一般來講,生物醫藥產業的競爭優勢往往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創新,通過創新開發出創新藥以滿足未來的需求;二是成本,通過降低制藥生產成本以滿足更多人口的需求。
近年來,中國雖然在創新藥方面取得不少進步,研發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創新藥資金的投入、基礎研究,還是創新人才、創新軟環境及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生物制藥起步比較晚,工藝技術積累不夠,更重要的是占據生物制藥主要成本的關鍵耗材和設備長期依賴進口。如上游的培養基、一次性袋子,下游的分離純化介質和過濾膜,基本是壟斷在發達國家極少數公司,其在中國銷售的價格往往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且供貨周期長,大大增加了中國生物制藥的生產成本。
另外中國藥企出海面臨產品、臨床試驗、商業化三大挑戰,沖向國外難度較大;隨著大量資本涌進生物醫藥產業,在促進該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產品同質化,內卷嚴重。
生物醫藥產業如何走好破局之路?長期看,一定是靠創新,不斷做出新藥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中短期看,要從完善產業鏈著手,實現生物制藥的關鍵耗材和設備國產化,從而大幅度降低制藥成本,取得國際競爭優勢,搶占更廣闊且利潤更高的國際市場。同時,制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可以讓更多發展中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普通民眾都有能力用得起好藥,從根本上為擴大整個生物醫藥市場的規模,奠定消費端的基礎。
專注于做好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鏈的完善,降低生物醫藥成本,是一條可以讓中國生物藥企有機會沖向國際市場,占領更大市場份額的發展之路;同時,生產成本的降低,加之搶占利潤更高的國際市場,能夠讓藥企實現更多的盈利,加大研發投入,做出更多創新藥,形成良性循環。
從今年在蘇州舉行的生物產業易貿展會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國內生物醫藥上游產業的進步。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之前,參加易貿展會的廠商往往以跨國公司為主,并占據中央位置,國內廠商寥寥無幾且展臺小,處于邊緣位置。這一情形在今年則完全反轉:占據最中央最大展臺的都是中國的企業,跨國公司的身影反而不容易看到。
盡管發展形勢大好,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中國生物制藥的上游技術和產品,與國外差別仍十分巨大。首先,目前80%的市場還是被國外廠家占領;其次,國內公司無論是企業規模、資金實力、技術先進性,還是品牌及市場占有率,都與國外公司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雖然展會上表面看去一片繁華,實際上大多數公司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更多的是扎堆、仿造、跟風。
分析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過程,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把握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規律。
中國光伏產業第一次興起,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推動,而非光伏產業本身具備較強競爭力。因此,當國家政策補貼取消后,光伏產業很快陷入困局。這與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波的興起緣于資本市場的推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所幸光伏產業跌入谷底后,中國的企業家們并沒有放棄,而是厲兵秣馬,經過十多年對產業鏈的完善,對技術的創新,對關鍵設備和耗材的國產化,并通過技術迭代,不斷提高光轉化效率,從而大幅度降低光伏產品的成本,使得這個產業真正具備了能夠與傳統能源產業競爭的創新優勢和成本優勢,最終走出困局,迎來春天。
周期長、需求旺、市場廣,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隨著時間的積累,技術的創新迭代,上下游的協作和融合,相信生物醫藥行業跟光伏產業一樣,其產業鏈完善之時,就是春風和暖之日。我們需要做的,是腳踏實地,練好內功,靜待花開。
(作者系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