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群
作為享譽全國的“魚米之鄉”,蘇州高度重視鄉村振興。生態宜居、產業富民、生活美好,是蘇州鄉村的真實寫照。當前,蘇州錨定“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使命,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為鼓舞,注重彰顯鄉村原生態鄉土特點,把現代化生活元素融入鄉村建設,將“和美”文化傳統融入千村萬落,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組團式開展鄉村建設。
以黨建為引領,打造鄉村治理示范區。堅持“和美”重在治理原則,不斷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等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政府主導作用、村民主體作用,引導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形成黨建引領下的“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同時,深化落實《“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行動方案》,把和美鄉村建設與數字鄉村、智慧鄉村建設有效結合起來,賦能鄉村治理取得實效。目前,蘇州擁有1個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張家港),5個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數量居全省首位。
以規劃為先導,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樣板區。蘇州以打造“讓城市更向往”的鄉村振興名片為抓手,發揮城鄉一體的優勢,將全域行政村整體設計、整體打造、一體推進,打造城鄉融合發展典范。堅持“全市一盤棋”理念,提出市內全域一體化的戰略決策,立足各地獨特優勢,加快市內板塊協同一體化發展。相繼出臺《太倉—昆山—常熟協同區生態循環農業暨農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陽澄湖地區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規劃》等,通過空間統籌、組團聯動、輻射帶動,共同打造市域一體化發展樣板。
以科技為支撐,構建產業發展先導區。以智慧農業國家級改革試點為契機,加速推動農業數字化改造,創建智慧、智能農業示范基地,推動農業信息化覆蓋率不斷提升。整合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資源,發揮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引領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破解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難題。同時,鼓勵企業跨區域抱團發展,做精具有蘇州本土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增強產業競爭力。
以生態為基底,構建宜人宜居功能區。根據《關于“十四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 全面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方案》,全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優化考評方式,改善村容村貌。以“百村共興”行動為抓手,依托各區域生態優勢和人文資源,結合自然村特色風貌,打造“長漾特色田園鄉村帶”等多個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景觀帶,繪就出一幅“村村有亮點,家家有美景”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同時,根據現代生活需求,在賡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古鎮古村保護與特色田園鄉村聯動建設,滿足現代人對山水田園的向往和現代生活的高品質體驗。
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在規劃推進過程中,蘇州應借鑒“未來鄉村”理念,堅持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布局“未來鄉村”建設,實現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