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蘇州給人的感覺是“撞色”的美感。一方面溫婉細膩,柔美典雅,是江南的水墨色;一方面敢創敢干,改革創新,是熾烈的火紅色。這兩種稟賦色調,糅合在一起,不但毫無違和,而且更具沖擊力,讓人過目不忘。
這樣的沖擊力,就從最近的兩條火爆新聞中得到印證:一條是,蘇州各個板塊陸續把核酸采樣亭改造成發熱診療站,小處入手,勇于創新,抓到了群眾的痛處,全國拋來艷羨的目光。另一條是,蘇州飛出了國內首個赴日、赴歐經貿包機,各板塊爭先恐后“出海”,搶訂單、拼經濟,引發各地紛紛效仿。
眾所周知,蘇州各個板塊都很強,十個板塊都有自己的“殺手锏”,也正是憑借彼此爭先進位的這種精神和拼勁,蘇州才有了如今的發展地位。既要十虎爭雄,你追我趕,又要協同增強,不能此長彼消,考驗的是執政者的智慧和擔當。
今年四月開始,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帶著常委班子跑了7個月,做了一件事——“開方”。外界普遍留意到,從“第一站”姑蘇區,到張家港“收官”,由春而冬,舉市委常委會之力專題調研縣級市(區),十大板塊挨個跑、挨個看、挨個問,逐一為板塊發展厘思路、定方向、劃重點,這在蘇州還沒有先例。“家長式”的科學引導,又不失個性化的激揚,可謂思路到位,手法細膩!
抓主要矛盾找解題思路,蘇州有了一套全新打法
據《蘇州日報》報道統計,蘇州市委常委會會議“下板塊”,跑得最多的是企業,先后走了11家企業;看得最多的是創新,從技術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創新生態;問得最多的是困難,發展的卡點堵點在哪里,具體應對舉措有沒有;察得最細的是服務:對接精不精準、溝通跟不跟得上。
針對性+實效性,無疑是板塊調研“訪”的著力點,也是“走”的最大特色。從公開報道看,每場專題調研包含會前、會中、會后三個環節,即調研前,聚焦板塊問題訴求進行充分準備、高效溝通;調研時,大家一起看、一起問、一起討論;調研后,逐條分解任務,明確“時間表”“任務書”,壓實責任鏈條。
當下,全國各地都在提“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具體怎么做,因城而異。蘇州市委常委會的“這一路小跑”似乎可以提供一個觀察切面:在形勢及其復雜和不確定的發展環境中,如何腳踏實地、抓主要矛盾,給板塊找到“解題思路”?如何靜下心、沉住氣,把改革發展穩定這鍋水燒開、沸騰起來?蘇州能在一眾地級市中崛起并一路引領,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的這種意識,已深入決策理念之中。專題調研的邏輯至少包括了三個層面:首先,把當前問題和長遠問題,一目了然列出來,有什么、缺什么、難在哪,心中有數;其次,充分論證、靶向用藥,政策措施發力精準,手中有招;再次,不允許會議“開過就算”、政策“出了就好”,措施要一貫到底,全程監督,確保有效。
一錘一錘釘釘子,7個月十場專題調研,預期目標達到了嗎?翻看相關報道可窺一二——
專題調研期間先后出臺十個“支持意見”,圍繞環澄湖發展、蘇州園林走向世界、太湖旅游度假區體制機制優化、環陽澄湖發展、蘇州港改革創新、特殊群體關心關愛、機動車總量科學控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推進、大數據產業園建設等蘇州重大發展議題提出具體思路,制定節點目標;針對需要跨區域協調的重大問題,明確由分管市領導牽頭負責;各板塊均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會會議,逐條分解任務,市級督查部門建立議定事項跟蹤督辦機制。
每一場常委會會議的“會前、會中、會后”緊湊安排、有機連結,每一次板塊調研的精度和密度也大大增強。逐一現場觀摩、逐一把脈問診、逐一開出良方;板塊提想法、部門做服務、常委抓落實、集體做決策。據了解,蘇州的這一創新,已經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并被《江蘇改革參考》專門刊載供全省參考。長效有待時間檢驗,但蘇州無疑帶了個好頭。
“精準畫像”提出“兩個布局”,蘇州正重塑產業格局
蘇州有“個性”,尤其是板塊。
當前,經濟承壓前行,風險挑戰交錯,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加深。投資增量能不能足夠支撐產業維持高位能級,“大塊頭”項目和能夠帶來高端產業、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項目,無疑是重中之重,對于蘇州這樣的工業大市而言,產業穩才能經濟穩,項目拿在手里,發展才有后勁。
這輪板塊調研的重點恰恰就是抓產業、抓創新,聚焦板塊特點“精準畫像”,瞄準板塊稟賦優勢,提出目標定位。曹路寶在接受江蘇省媒采訪時首次鮮明提出,要優化“兩個布局” :一個是科創產業布局、一個是科創空間布局,要依托各板塊的特色產業和技術優勢,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創新集群。蘇州工業園區的納米、蘇州高新區的光子、常熟的聲學、太倉的航空航天等等,都是需要加快起勢成勢的發力點。蘇州下一步將重點推動“產業在沿江轉型、創新在城區集聚”,而這一理念的催生,正是在這輪板塊調研中形成共識,并成為引領指導蘇州重塑產業格局的重要方向。
當下,各個板塊已經圍繞調研精神,抓緊落實推進。比如昆山市圍繞“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目標,明確25項具體任務,細化200項重點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聚焦“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出23個方面重點舉措;太倉市、太倉港口制定實施《太倉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行動計劃》,全力建設一流港口;相城區圍繞“高鐵新城打造長三角區域樞紐中心”“相城建設成為現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區”的“雙中心”定位,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吳中區、吳江區高標準打造太湖新城,推進實施東太湖隧道、蘇州灣隧道,突出“退居強產”規劃;虎丘區加快建設太湖科學城;常熟市、太倉市、張家港市對標上海臨港新片區,漕河涇綠洲芯城項目推動40余家重點企業與特斯拉、中國商飛等行業龍頭深化產業鏈配套供應。
數據顯示,2022年1至11 月,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 4.9%、持續高于工業用電增速,稅比 82.3%、全省最高,稅收收入占全省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 1.6 個百分點。盛虹儲能、恒力環企中心等一批百億級總部項目落戶,友達光電、矽品科技、通富超威、大族激光、立臻科技等一批總投資百億級產業項目開工建設;最近中城工業集團、華能太倉和國信沙洲支撐性電源、中建集團等重大項目簽約或開工,板塊調研后,成效不斷顯現,也印證了這項創新工作切中了蘇州當下發展的關節點。
既握指出拳又彈好鋼琴,蘇州不急不躁、從容自信
十根手指如何握成拳頭一起發力,又如何彈好鋼琴協調用力?一體化融合,是今年蘇州強調的關鍵詞。堅持一體化融合,蘇州要突出什么?外界一直在關注,并試圖從蘇州的這輪“板塊調研”中尋找答案。
蘇州市委常委會每次調研某個板塊,其他九個板塊的“一把手”也都出現在現場,蘇州市委還提出從“四個層面”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要求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長三角一體化。一方面,持之以恒抓牢抓實滬蘇同城化,特別是深度做好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虹橋北向拓展帶、G60科創走廊建設等,另一方面,強化與長江以北的南通、泰州等城市,周邊的無錫、常州等地,以及浙江各市的聯系,展開全面系統研究。
注意“系統”二字。系統發展的最大魅力,在于協同增強,相得益彰。隨著對“系統”觀念的強化,蘇州對于集群式創新和一體化融合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行動更加主動、成效逐步顯現。
昆山市、吳江區、吳中區共同推進環澄湖發展,制定發展規劃、行動計劃;蘇州工業園區與相城區、吳中區深化合作,優化蘇相合作區城市空間規劃布局,實施漕湖北岸綜合開發和北橋片區動遷“百日攻堅行動”;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東區)完成11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達150億元;姑蘇區與相城區、常熟市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在歷史文化保護、生態景區打造等方面深化信息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扮靚蘇州“四角山水”。
十大板塊在發展中形成的特色,既是各自的基礎優勢,也是板塊在蘇州城市發展大格局中承擔的職責使命。突出市域一體化,蘇州不僅是要提升板塊特色,更從更高維度來促進互補型、融合式發展,鼓勵和支持各地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推進市域一體化發展中貢獻長板、發揮優勢,核心目標是提升城市整體的競爭力。
黨的二十大特別強調“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蘇州歷來就有這種發展自覺和危機意識。面對環境制約、資源制約、能耗制約,傳承“張家港精神”,進一步彰顯團結奮斗的精神標識,涵養敢為人先的過人膽識;面臨國內外市場深刻變化,硬闖出來的“昆山之路”還要繼續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面對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使命,深諳高質量發展之義的“園區經驗”,要主動輸出,持續鞏固拓展“別人學得到、卻拿不走”的營商環境優勢。
不管遇到怎樣的風浪,蘇州總能從認識論的層面沖破觀念藩籬,更能從方法論的層面突破路徑依賴,不斷剖析自我、優化自我、塑造自我。板塊調研這項創新制度設計,讓外界感受到的是一個從容不迫、張弛有度的蘇州,一個自信開放、敢于挑戰的蘇州。
新華社客戶端江蘇頻道編輯:嚴悅嘉 張曉蕾(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