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 / 奉超
又到蘇州“兩會時間”。
2022年,有著太多的難忘和不易,如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盤點紀事,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也濃縮著一座城市一年光陰的故事。
昨天,在蘇州市人代會開幕會上,市長吳慶文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開篇即提到的一個詞:承壓見韌。
堅守“疫情防住、經濟穩住、發展安全”的國之大者,蘇州這一年承受了怎樣的壓力?面向全省“壓艙石”之重責重任,蘇州所表現出的“韌”,又透射著怎樣的發展邏輯?
梳理報告全文,我們試著提煉出四個關鍵字,作為觀察報告的四個角度和切面,感受蘇州剛剛走過的這一年。
難
一路爬坡過坎一年極限爭取“亮出”過人膽色
“一年來,我們經歷了非常之難、非常之苦。”——《政府工作報告》回顧這一年,連用了兩個“非常”。
非常之苦,環環相扣,由表及里。
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風險加大。作為開放大市、經濟大市,蘇州受到的外部沖擊可想而知。在這座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們,也能感同身受。
非常之難,催人清醒,危中尋機。
看塊頭。蘇州是工業制造業大市,工業是蘇州經濟發展的根基,面對新形勢,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壯大工業支撐力,在做大增量的同時,加快提高質量?
看線條。蘇州工業門類齊全、垂直整合能力強。如何更有效對沖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波動風險,加快產業鏈供應鏈迭代更新,不斷向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高端攀升?
識難,迎難,克難。“非常”一年,淬煉了蘇州“非常之精神、非常之力量”。
一攬子穩就業、保民生、強信心舉措,對沖疫情影響。全年新增市場主體29.2萬戶,年末用工備案實有人數超554萬人、創歷史新高。
2022年,創新集群建設堅定起步。蘇州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規上工業總產值預達4.36萬億元,增長4%,工業投資增長6.5%。心無旁騖、專注制造——非常歷練下的非常之能、非常之質,源出于此。
蘇州以產業空間重構帶動創新資源重組、實現城市品質重塑,充分調動各板塊積極性,增強全市域整體合力與統籌協同能力。
“專注”制造,亮在顯效。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產業,蘇州深耕25個重點細分領域,建立“八個一”工作機制。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新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占全省一半。承接中國商飛產業鏈、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多條腿走路”的工業制造格局正在蘇州形成。
“專注”制造,彰顯態度。中國是大國,必須要做強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因此,蘇州的工業制造必須堅定走下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蘇州制造業發展提出4句話:堅守制造業立市之基,強化“四鏈”融合,推動產業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顯然,蘇州對于制造的“專注”堅定不變,這也將成為支撐蘇州未來發展的一種特別的力量。
韌
精磨城市基礎優勢,捶打“高水平”發展成色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韌性城市”,今年則用“承壓見韌”、“非凡韌性”定調社會經濟發展,一個“韌”字,連續兩年成為蘇州兩會的高頻詞,有何深意?
從新冠疫情到極端天氣,城市的抗風險能力能否持續經受考驗,直接關系到這座城市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城市“韌性”,源出于此。
如果城市是一個生命有機體,那么當非常情況發生的時候,城市能夠快速有效應對,迅速恢復“機能”,保持正常運行。這便是危機下的城市“韌性”。
疫情期間,蘇州各小區行動支部給每個樓道配備的志愿者聯絡員會定期在微信群里發送生活物資采購套餐目錄,業主們可以根據自家情況進行選擇,3天配送一次。
蘇州疫情防控第十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消息,全市將根據疫情最新態勢,按照精準、必要原則,如果沒有突發情況,不考慮開展大規模區域核酸檢測。
蘇州將核酸采樣亭改造成診療站后,相關機構即可就近為轄區內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及時幫助,配藥還可用醫保卡或電子醫保結算,受到全網點贊。
去年2月13日,蘇州4人核酸檢測初篩呈陽性。10天之內,蘇州累計開展核酸檢測超過5590萬人次,服務人口達到1550萬的蘇州,在最短的時間內,布設完城市運行“紅綠網”。
緊隨其后,市政府發布“助企紓困46條”“服務業20條”“金融18條”等系列政策舉措,從財稅支持、清費減負、外貿幫扶、政府采購等方面入手,城市與280多萬市場主體克難共進。
蘇州作為世界最大工業基地之一,開放發展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且不確定性很強。城市韌性,就是始終圍繞人民城市的本質屬性,全方位積累提升抗風扛壓能力。在優化規劃局部、基礎設施和應急體系等“硬支撐”的同時,全力提升社區組織的動員能力、涵養共享共治的風險意識以及培育公民的科學素養,夯實能夠應對各種挑戰的“軟實力”。
韌,不屈不折,柔以至剛。韌性城市,常葆耐力、深藏潛力、不乏爆發力:一方面具備應對外來沖擊的緩沖和修復能力,另一方面,有強大的學習能力,能識危于微,化危為機。
蘇州求“韌”煉“韌”,立意在此。
實
細處落筆小處用力,穩穩節奏溫潤向上底色
16229,19768,19163。
這是近三年蘇州《政府工作報告》的字數,印在《蘇州日報》上,每年差不多兩個版的體量。
同樣是這三年,蘇州實現GDP1.93萬億、2.27萬億和2.4萬億。與經濟體量相比,2萬字不到的《政府工作報告》,可謂字字珠璣。比如,今年報告里的幾處細節,就讓人過目不忘。
在確定今年主要預期目標時,報告提出: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基本穩定,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穩中提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基本穩定”、“穩中提質”、“基本同步”,沒有鮮亮的數字,而是實打實框定速比、劃定步幅,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虛標、不喜大,力求“穩穩地落實”,給人“穩穩的幸福”。
蘇州在全市十大板塊搭建“企情直通車”平臺,30家產業園、30家孵化器和100家重點企業設立首批共160家信息直報點,力求最高效率掌握企業需求,真心實意地守護營商環境這塊金字招牌。
當前,蘇州正全力實施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戰略,向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全面發力。
蘇州將依托太湖光子中心建設,進一步統籌全市光子領域,重點龍頭企業、院所平臺等創新基礎。
目標精實,是發展務實的投射。在疫情復工復產之初,昆山就圍繞緯創等13家龍頭企業,第一時間梳理出產業鏈“樹狀圖”,以此作為協調復工復產的“指揮棒”。
產業鏈是蘇州的核心優勢,也是蘇州產業安全的底線。2022年,蘇州實施1.1萬個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累計14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落戶,國家“東數西算”工程長三角樞紐江蘇唯一節點落戶吳江。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思路,正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變局中一點點“顯”出來、“實”起來。
實字當頭,把自己真正的優勢看清楚、讓核心的優勢更鞏固,發展的優勢才能樹起來。蘇州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勁
想為敢為善為,以人的精氣神保有爭先本色
過去一年,多重壓力之下,每一道難關、每一項成績,都展示著蘇州士氣,也激勵著每一個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2023年主要任務”的布局,就透射著這股蘇州士氣——
新的一年往哪跑: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以上。
怎么跑“更”出彩: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大力度推動轉型升級,更大力度推進創新發展。
因為“有”必須能:蘇州有責任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探路先鋒、有基礎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有信心繪就中國式現代化可觀可感的現實圖景。
所以一句話,敢字為先、干字當頭。要時時、事事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新的一年,蘇州就要保持在多重約束下求得最優解的精氣神。
精氣神,蘇州的傳家寶,也是蘇州發展愈難愈戰、屢戰屢勝的不二法門。去年年中開始,市委常委會班子一連跑了7個月,做了一件事——“開方”。從“第一站”姑蘇區,到張家港“收官”,半天考察、半天開會,十場專題調研,先后出臺十個“支持意見”。舉市委常委會之力專題調研縣級市(區),逐一為板塊發展厘思路、定方向、劃重點,在蘇州還是第一次。
“這一路小跑”跑出了蘇州的精氣神,也提供了一個觀察切面:在形勢極其復雜和不確定的發展環境中,如何抓主要矛盾,找到“解題思路”?如何靜下心、沉住氣,把改革發展穩定這鍋水燒開、沸騰起來?
去年底,前后不到1個月的時間,蘇州兩次集中“包機招商”直飛三國,消息一出即沖上熱搜。
去年底,蘇州在全國率先組織包機赴日、法、德招商的新聞一度沖上熱搜。1個月不到的時間里,政府兩次集中包機,非常直觀地展現出蘇州當下的發展狀態:搶時間、搶市場、拼服務。
對外極限爭取、對內極限突破,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蘇州能在一眾地級市中崛起并一路引領,這種深入發展肌理的“拼”勁“搶”勁,值得玩味。
拉得出士氣,穩得住質量,提得起速度。
市兩會謀劃的新一年“藍圖”正徐徐展開。讀懂《政府工作報告》里的2022年、把握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就能更深刻更全面理解蘇州的未來。
新年是積累、是勃發,更是起步。
(圖片來源:引力播 蘇州發布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