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已成歷史,2023已在路上。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如何開好頭、起好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定下的主基調是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穩”,是姿態,“進”是狀態。
瞄準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目標,蘇州如何更大力度推動轉型升級,更大力度推進創新發展,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全國全省現代化建設大局中顯擔當、見作為?
我們試著從“創新集群”“市域一體”“開放共贏”“最優服務”四個發展維度,來解讀蘇州2023年的作為與愿景。
創新集群
以產業生態“深度挖潛”,夯筑蘇州制造堅實家底
2022年初,蘇州謀定新的城市發展戰略目標: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
從產業集群到創新集群,兩個字之變,預示著蘇州城市格局之變。
創新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載體是產業。沒有強大的產業,人才就沒有用武之地;沒有優秀的人才,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始終聚焦實體經濟的蘇州,一直把創新作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2023年,蘇州將加快創新鏈突破、促進產業鏈提升、強化資金鏈保障并夯實人才鏈支撐,全面加強產業創新集群的融合發展。看得出,“融合”便是創新集群建設由“起勢”到“成勢”的著力點。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崛起備受矚目。
從字面上讀,蘇州將進一步強化大項目支撐作用,做優做強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聚焦重點產業,深耕光子等16個制造業細分領域。往深里探,新一年的產業創新集群重點要在“四鏈融合”上下功夫,力爭取得突破。
以第三代半導體為例。第三代半導體是舉世公認的前沿性戰略產業,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并在局部細分領域完成“彎道超車”的關鍵一環——蘇州會聚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超前布局量子信息、非硅基芯材料、區塊鏈和元宇宙等未來產業。
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底蘊深厚。
汽車產業,則是又一例。從整車到零部件再到各項配套服務,健全而發達的汽車產業在推動新一代的科技革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蘇州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加快新能源、智能網聯產業布局與融合發展,朝著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強市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以產業創新集群為工作抓手,推動產業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蘇州“制造業立市”之基將更加堅實。
市域一體
以集中統籌“凝心聚力”,打破區域發展要素瓶頸
隨著一大批內聚外聯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在2022年啟動,2023年的“市域統籌”的態勢如何延續,效果如何彰顯?一體化的格局如何更強健?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四句話:要統籌城鄉生產生活生態布局,推動全域規劃,提升城市能級和中心城區功能,不斷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
東太湖隧道和蘇州灣隧道工程助力蘇州市域一體化不斷朝前推進。
回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的崛起歷程即可發現,激勵各個板塊和區域根據自身資源稟賦選擇不盡相同的發展道路,你追我趕、比學趕超,充分釋放競爭紅利,是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財富密碼”。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縱深推進和高質量發展趨勢日益顯現,人才、資本、技術和信息等資源要素的流動體量越來越大,流動質量也越來越高。昔日那種幫助各板塊在相對較低起點完成經濟騰飛的“分布式”發展,顯然必須逐漸讓位于“更高格局”“更高站位”的一體化統籌。
高鐵新城在2023年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透過《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蘇州市域一體化工作的新圖景已清晰可見:深入推進“產業在沿江轉型、創新在城區突破”,加快太湖新城、太湖科學城、高鐵新城、蘇相合作區以及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東區)等重點區域規劃建設。同時 “狠抓存量空間利用”,積極探索土地二次開發、更新利用等新模式,推進鎮村兩級工業集中區優化整治提升。比如,蘇州將積極開展大運河( 覓渡橋一瓜涇港、望亭—滸墅關段)沿線綜合整治,統籌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和岸線景觀打造,讓千年大運河成為串起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紐帶;推進全域供水一張網建設,優化清水互通管網布局,提升全市供水安全保障韌性。
2023年,以大蘇州為核心邏輯的統籌發展值得期待。按照發展思路,今年蘇州將以板塊臨界區域為重點,強化規劃統籌,著力實現空間縫合、資源整合和發展聚合,由此打開蘇州存量增長新空間。
開放共贏
以互聯互通“內外兼修”,匯聚全球資源為我所用
開放,是鐫刻在蘇州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置身改革開放前沿的蘇州,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受益者。以開放的胸襟迎接來自五洲四海的資金、技術、人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融入全球經濟,歷來是蘇州塑造并鞏固競爭優勢的看家本領之一。
繁華的工業園區是中新合作的典范。
把開放的優勢持續做強,以開放賦能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以更大力度推動合作共贏、開放創新,更好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競爭,進一步提升優質資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其中,鞏固中新合作,提升中德、中日和海峽兩岸等開放載體能級,將成為蘇州更好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的關鍵。
專注平臺,做什么?從自身實際出發,優化外貿結構,持續提高一般貿易、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重,進而推動傳統產品出口向價值鏈高端延伸。2023年,蘇州將緊緊抓住RCEP等重大機遇,深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引導支持企業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培育壯大離岸貿易、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發展規模;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用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政策,向設計、研發、營銷、結算等價值鏈全流程布局,引導外資積極參與產業補鏈、延鏈、強鏈。
打造內外雙循環的健康經濟體系,是開放的題中之義。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蘇州如何通過精準開放從而在區域內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
G60科創走廊有著光明的未來。
蘇州祭出“三大區域”核心的新招:以打造區域樞紐中心城市為引領,落實省“1+3”重點功能區部署;以更大力度推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以及G60科創走廊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合力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深入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彼此砥礪,內外兼修。蘇州,正吸引著全國和全球的優質資源,以實際行動推動合作共贏,不斷增創開放型經濟的新優勢。
最優服務
以深化改革“劍及履及”,提升干事創業氛圍
蘇州發展之所以能長期位居全國前列,是因為資本和人才看好蘇州、扎根蘇州。
優質資源為何會如此器重蘇州?
細讀《政府工作報告》,答案自明:字里行間除了透露出一絲絲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還流露出一股股“不要我覺得,而要你覺得”的自我加壓。目的就是要讓所有“重倉”蘇州的優質資源“感到值得”。
蘇州就是有令人舒心的能量場。這種舒心,并不是懶洋洋、慢吞吞的懈怠感,而是一種氣昂昂、勁鼓鼓的滿足感。蘇州人細膩溫婉的人文態度和劍及履及的行事風格,正營造出一種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蘇州的宜居宜業是遠近聞名的。
久居桂室,不聞其香。蘇州對于營商環境的追求,一如這持久芬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將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深化“一網通辦”改革,實現“集成辦”“免證辦”“掌上辦”,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少跑腿、更省心。同時創新監管模式,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開展包容審慎監管。與此同時,蘇州將深化投資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制度改革,推動“拿地即開工”常態化。
評價一地的營商環境是否卓越,就看其能否最大程度地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按照蘇州人的定義,卓越的營商環境就是一種社會氛圍,即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同時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社會氛圍。在蘇州眼里,這種氛圍的營造,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此對應的政府服務也是“永遠在路上”。
埋頭苦干,自立自強。
蘇州是經濟大市、工業大市、開放大市、文化大市。不張揚、不畏懼,平心靜氣,又善于敢字為先、干字當頭,始終是這座城市最令人心動的特質所在。
切實擔負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重大責任,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探路先鋒,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繪就中國式現代化可觀可感的現實圖景,2023的蘇州,有的看!
(圓桌觀察員/顧善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