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包車、包機、包專列(車廂)。
春節長假期間,蘇州全市上下就開始為節后企業生產的“開門紅”張羅得不亦樂乎——預計來自全國17個省份的首批2.16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將陸續乘坐蘇州提供的441輛專車、19趟專列(車廂)和2架包機,返崗復工。
開年就是開工,開工就要實干!樣樣爭第一,事事走在前。蘇州通過開展人力資源協作對接交流和專場招聘會,第一時間組織“點對點”返崗。
同時,蘇州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蘇府規字〔2023〕1號),推出12個方面55項含金量十足的“干貨”政策。這么做,就是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通過“政策紅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蘇州變得更有吸引力。
走出去,引進來;留得住,扎下根。4.36萬億規上工業總產值的蘇州,為了勞動力的充足供應,拼了!
誠意滿滿
1月25日,是大年初四。這天下午,一輛大巴車低調地駛出了平均氣溫還處在零度以下的蘇州,爭分奪秒地踏上了前往河南省信陽市的千里征途(兩地距離570公里)。
當大多數人依舊沉浸在兔年新春合家歡之際,這輛北上中原的專車內已充溢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工作氛圍。大巴的乘客是蘇州市人社部門的同志以及受邀的10多家蘇州重點和優質企業的代表。受邀的蘇州重點企業,包括位列世界500強的恒力集團和盛虹集團,以及行業龍頭亨通集團、中達電子等。
“(蘇州)電子和新能源等產業,一季度的訂單非常好,對勞動力有著充足的需求。”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的、距離信陽還有215公里的路標,蘇州市人社局副局長譚國明擲地有聲的回答中不僅帶著那么一絲絲急切,而且更流露出蘇州人全力拿下經濟“開門紅”的堅定信心。
這是一輛蘇州政企協同并投入跨省招聘的專車,一路攜帶著40家企業的近5000個崗位信息供信陽求職者選擇。同時,兩地還舉辦了信陽·蘇州“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參加招聘的求職者有2786人次,其中502人達成了初步就業意向。
大年初四,蘇州招聘隊伍北上中原。
最優質的崗位和最優厚的待遇,強有力的經濟紐帶拉近了蘇州與信陽等兄弟城市的情感距離,保障了蘇州企業節后全速生產的勞動力供給。
田鎮,是一位來自河南濮陽的外來務工人員。1月28日,他乘坐濮陽至昆山的“點對點”返崗復工專車從老家來到這座中國工業重鎮,開始了瑞兔之年的追夢之旅。
“通過政府間‘點對點’返崗復工溝通,我了解到昆山企業的工資待遇還是很誘人的。”對于為何選擇蘇州、選擇昆山,田鎮的回答非常樸實。
包括田鎮在內的1000名工人乘坐返崗復工專車從河南、山西等地順利抵達昆山后,直接進了各個用工大廠。當天,昆山各區鎮、企業等多方組織“點對點”返崗5000人。
來自河南濮陽的務工人員抵達昆山。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為了在2月5日、即農歷正月十五前從全國17個省份接回2.16萬名外來務工人員,蘇州不僅要組織441輛大巴車,還會派出19趟專列(車廂)和2架包機。
公路鐵路,天上地下;緊鑼密鼓,劍及履及。蘇州的大手筆,真是誠意滿滿。
板塊發力
望著紛至沓來的客戶訂單,企業既興奮又著急,渴望著工人們快快上手擼起袖子加油干。遠道而來的工人們同樣熱情滿滿,投身生產一線的他們對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提高生活水平并實現人生理想充滿信心。
如今,蘇州全市十個板塊都根據企業具體需求,通過相關領導帶隊對接、組織線上線下招聘會、推送崗位信息以及包車“點對點”返崗等多種渠道,全力服務企業節后用工。
人頭攢動的園區新春招聘會。
昆山——2022年,昆山成為我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春節前后,昆山組織22家企業赴外召開12場招聘會,多渠道提供崗位50000個、組織專車400輛。2月5日前,預計“點對點”從全國9個省份接回20000名務工人員返崗復工。
蘇州工業園區——1月30日,園區人才市場舉行開門紅新春招聘會。本次招聘會吸引了145家企業參與,提供581個崗位。涉及半導體、機械制造、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藥等近10個行業的招聘需求多達4986個。現場求職者超過900人,企業共收到將近800份簡歷。
蘇州高新區——1月27日一天,就有200多位企業的外地職工乘坐“點對點”助企返崗專車回到高新區。在當天舉行的專場招聘會上,有49家企業參與其中,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超過400名求職者前去面試,他們中的一半被現場錄用。
太倉——春節前,太倉組織勞務協作突擊小分隊趕赴河南、安徽、云南、陜西、山西等地為重點企業引進勞動力。預計到2月5日左右,將有近1000名新員工陸續來到太倉就業。隨著勞務協作集聚效應持續提升,太倉企業勞務資源“蓄水池”正越做越深。
吳江——1月25日起,吳江組織首批10多家重點企業,“打包”1500多個就業崗位奔赴信陽開展招聘活動并開啟“吳江——固始”勞務協作對口合作計劃。吳江計劃開展跨區域招聘活動17場次,舉辦線下招聘72場次,預計為企業送工9800人。
······
吳江與固始展開密切的人力資源合作。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在春節前后,蘇州全市各級人社部門牽頭服務,組織547家企業赴外舉辦78場招聘會,多渠道提供崗位25132個。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第一季度,蘇州全市將舉辦400多場線下專場招聘會和20多場“市長局長直播帶崗”招聘活動。各縣市(區)每周也會舉辦不少于3場的專場招聘活動——部分板塊將增開周末招聘會、夜間招聘會并設立24小時求職招聘服務專區。
不可取代
蘇州,是全球化網絡中舉足輕重的工業節點城市。2022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創紀錄的4.36萬億元。龐大的工業總產值,是蘇州產業鏈和工業鏈日臻完善的真實寫照。
打造堅韌的供應鏈體系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融合,離不開穩定而充裕的勞動力供給。巨大的用工需求,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古今交融的宜居環境,以及溫婉好客的民風民俗,都是蘇州吸引四方追夢者的“王牌”所在——1600多萬人口的蘇州擁有超過280萬市場主體,2022年年底時用工備案實有人數逾554萬人。
用工紅利惠及蘇州經濟的方方面面,比如“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蘇州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蘇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達25721.1億元,其中出口15475億元,進口10246.1億元。蘇州市進出口總值占全國、全省的比重分別為6.1%、47.2%,出口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
人,始終是經濟體系的中流砥柱。
工業、制造業以及強勁的出口實力,長期以來都是蘇州經濟競爭力的命脈所在。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和雙循環體系的奮力構筑,蘇州經濟也逐漸邁入了人才引領與創新驅動的新時期。10年來,我國智能制造應用規模和水平進入了全球領先行列。突出表現為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增長了13倍,達到每萬名工人擁有322臺機器人。
蘇州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一道縮影。崛起中的半導體、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各類機器人深度融入蘇州產業鏈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然而蘇州制造業體量龐大和種類齊全的特征,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機器人都是無法徹底取代人工的。尤其是電子消費品的終端裝配,更是需要大量嫻熟的勞動力在生產線上密切配合。制造業的人口紅利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必須在頂層設計的大框架下用一個個細致入微的科學政策、暖心舉措去呵護每一位投奔蘇州的勞動力。蘇州人非常清楚,如果勞動力供給不再穩固,那么這座城市引以為傲的完整供應鏈亦將韌性不存。
蘇州對外來務工者呵護備至。
“未雨綢繆”這四個字,對蘇州人來說永遠都是“只爭朝夕”的代名詞。既然認識到問題和潛在的威脅所在,那么就要立刻采取行動加以規避和修正。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未來蘇州將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幫扶,在減稅降費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出臺更實、更細、更精準的舉措減輕企業負擔。蘇州也會利用人力資源產業園、人力資源合作聯盟等載體,提供有針對性的用工服務。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勞務輸出地的人力資源協作,搭建校企間技能人才協作平臺,為企業招工引才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提升勞動者的職業競爭力。”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印發關于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蘇政規〔2023〕1號)文件精神,提振發展信心,全力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蘇州于1月30日又順勢從財稅、金融、援企穩崗、收費減免、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外貿外資、醫藥保障和政府服務等領域推出了55項政策措施。
我們相信,這些優化營商環境的“真招”、“實招”和“細招”將再次讓廣大市場主體感受到“蘇州力度”、“蘇州速度”與“蘇州溫度”,不斷增強廣大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從而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帶動對勞動力的整體需求。而后者的穩定供給,亦會鞏固、提升各類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形成良性循環。
在國家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的第一個新年,包車、包機、包專列(車廂),送上返崗留蘇的一份份大禮包,蘇州干得漂亮!因為只有在勞動力供給無虞并保證開工率充足的情況下,企業斬獲的訂單才能真正轉變為真金白銀的“定”單。
拼經濟的瑞兔之年才剛剛啟幕,蘇州,加油!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蘇州發布 引力播 蘇州工業園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