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袁雪
簽項目、爭投資、搶開工,就是上臺階、拼經濟、創未來!
2月4日正逢立春。在一個萬物更始、輪回開啟的時刻,蘇州市相城區舉行“聚焦雙中心 建功新征程”產業融合發展大會暨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和簽約活動。
114個項目集中開工簽約,總投資達496.9億元。風景秀麗的環秀湖,見證了雙向奔赴的累累碩果。
跑好第一棒,年年創新高。始終秉持“項目為王”的相城區,正以大干快上的實際行動抓發展、謀跨越;以對標一流的營商環境優服務、強信心。
萬事只爭春來早。如何把“雙中心”的壯闊藍圖轉變為可觀、可感的現實場景?且看今日相城!
項目為王
“我們旗下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擁有國內唯一的國家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自主研發并量產了超薄電子玻璃、高世代線液晶顯示玻璃等一批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
作為簽約企業代表,凱盛科技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湯李煒在“聚焦雙中心 建功新征程”產業融合發展大會的交流環節中自豪地說道。
長期以來,正是踏踏實實打下的產業基礎以及日積月累塑造的創新氛圍,吸引著一批批像凱盛科技這樣的行業領軍企業陸續扎根相城。
大會上,114個項目集中開工簽約。其中,開工項目54個——超5億元項目18個、超10億元項目7個、超20億元項目3個。這些項目囊括重大產業、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等關鍵領域,呈現出投資規模大、項目質量高、發展后勁足等特點。除此之外,本次重點項目、重大平臺簽約項目高達60個,涵蓋了先進制造業、新興服務業、數字經濟、平臺載體以及投資基金等發展門類。
重點項目,集中開工。
會議現場,7家企業獲2022年度蘇州市總部企業授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也相繼揭牌。這將進一步加速相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集聚,從而有助于產業基礎現代化以及產業鏈高級化。
打破板塊間的區隔和條條框框,是蘇州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在推動市域一體化方面,相城區同樣走在全市前列。大會期間,21家市屬國有企業與相城區人民政府簽訂了支持相城“雙中心”建設合作協議。彼此將在參與相城“雙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推動產業創新集群發展、促進文化產業交流和生態綠色發展、加大人才雙向培養交流、提升營商環境等7個領域深化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擘畫未來
作為大會的重頭戲之一,相城區發布了《蘇州市相城區“雙中心”發展戰略規劃(2022-2035)》和《相城區系列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加快高鐵新城建設,打造長三角區域樞紐中心;加快相城高質量發展,把相城建設成為繼蘇州工業園區之后又一個現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區”。交通樞紐優勢和產業創新實力,為相城區注入了足以使這片土地脫胎換骨的時代能量。上下齊心鉚足氣力的相城區,也正以“雙中心”建設為新起點,全面對標一流地區,勇往直前地探索著樞紐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新路徑。
那么打開《蘇州市相城區“雙中心”發展戰略規劃(2022-2035)》,我們會看到一幅怎樣的宏大藍圖呢?
《相城區系列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也同時發布。
建設“三強”樞紐——打造綜合交通強樞紐、科技創新強樞紐和城市活力強樞紐,相城區將與上海虹橋共建深度聯動、錯位協同的國家樞紐組合。
建設“四新”城區——開放協作新城區、美麗花園新城區、科創產業新城區以及幸福宜居新城區,將使相城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區的典范。
塑造發展新格局——相城區將塑造“一軸、一芯、一核、四角山水、六邊協同”發展新格局:以元和塘城市綜合發展軸串聯功能板塊,以中央公園城市綠芯統合發展空間,以高鐵新城城市核心引領高質量發展。
聚焦四大重點戰略空間——高鐵新城集中布局“市域新中心”功能,打造樞紐經濟集聚區;中央公園放大生態點亮色,打造功能多元、開放共享的美麗新花園;元和塘沿線組織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塑造城市活力畫卷;環陽澄湖片區重構藍綠空間、重組資源價值、重育文化特色。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相城區系列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的發布。這項持續三年的行動計劃圍繞現代化城市規劃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城市綜合治理、現代化公共服務保障、人的現代化與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本土文化傳承、黨的建設與干部隊伍保障等7個方面出臺23個具體行動方案,從細節描繪入手,全景式展現“雙中心”的現實圖景。
戰略扶持
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毫無疑問是當今蘇州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顯學”。值此風云際會,相城區果斷出臺了《相城區關于支持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的若干扶持政策》,以只爭朝夕、拼命三郎的干勁踐行“四敢”精神:
打造創新鏈,構建科技創新生態——加強獨角獸、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等企業的評定和獎勵;以建設一批高能級平臺為支撐,加大支持和補貼力度,重點打造加密資產大數據監測、貿易金融區塊鏈等數字金融平臺,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先進材料院所,車聯網高性能仿真測試、AI數據服務等智能車聯網平臺;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并給予研發投入補貼和科技貸款貼息;積極推動一批應用場景試點創新,加快數字人民幣創新場景建設;鼓勵智能車聯網企業開展自動駕駛公交、物流配送等示范應用。
培育產業鏈,提升優勢產業能級——加強“鏈式招商”,對項目落戶主體給予開辦費獎勵和租購房補助;推動總部經濟發展,對經認定的總部企業給予最高6000萬元落戶獎勵;加快產業載體和億元樓宇建設,對經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和50萬元獎勵;到2025年建成超20座稅收超億元樓宇;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對數字化改造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
相城區會積極扶持扎根下來的優質項目與人才。
暢通資金鏈,強化金融服務賦能——為三大產業分別設立規模超10億元的專項基金;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新引進的金融機構給予最高5000萬元開辦費獎勵和4000萬元購房補貼;鼓勵企業上市掛牌,對在境內外資本市場實現IPO的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給予最高800萬元、500萬元和200萬元獎勵。
建強人才鏈,提升人才供給能力——重點給予人才薪酬補貼、安家補貼等一系列支持,并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等頂尖人才;打造人才發展最優環境,全力布局建設高品質人才社區,為人才提供醫療保健、子女入學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相城區,正以全板塊之力,從戰略高度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其興可待
春秋末年,楚國貴族伍子胥投奔冉冉上升的吳國。他在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為吳國的崛起嘔心瀝血。相城因此而得名。燦爛的蘇州史,亦因此而發端。當我們俯瞰相城的一草一木、一磚一屋、一水一舟時,徐徐展開在我們靈魂深處的,其實是整個蘇州經濟與文化的輝煌篇章。
不過在之后的發展歷程中,隨著蘇州地域和人文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相城在很長時期內似乎都無法再回到吳文化誕生初始時代那種眾星捧月的“中心”位置。因此能在有朝一日實現“回歸”,就成了縈繞在一代又一代相城人心頭的璀璨夢想。
星光不負趕路人。幸運的是,在長三角一體化方興未艾、市域統籌昂首邁步和產業創新集群風起云涌的數字經濟時代,蘇州市委賦予了相城區打造“雙中心”的任務和使命。歷史機遇時不我待。善于謀勢的相城人,正將這項任務和使命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主動實踐,不斷鞭策自己勇超卓越。
未來,相城區要牢牢把握住“黃金雙十字”國家級交通樞紐重大支撐效應的“機遇釋放期”,充分發揮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的關鍵節點作用,依托“溝通南北、聯動東西”的獨特優勢,讓更多四面八方的資源要素集聚相城,從而加速實現更高能級的匯聚融通。
“雙中心”戰略為相城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產業興則城市興、板塊興。圓桌觀察員了解到,近年來,相城區揚己之長,聚力探索建設數字金融、先進材料和智能車聯網三大產業創新集群。
2022年迄今,先進技術成果轉化長三角園區、中國計算機學會業務總部和學術交流中心已在相城區投入使用。國家級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江蘇省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亦于相城區拔地而起。
如今,已有302家數字金融企業(包括12家總行級數字金融關聯創新機構)、583家先進材料企業以及222家智能車聯網企業(包括13家獨角獸企業)集聚相城。可謂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
新起點引領新征程,新氣象推動新跨越。在產業起勢領跑中接續演繹“相城精彩”,在城市蝶變進程中全面彰顯“相城品質”。御風而行的相城區,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勢與底氣“加速回歸”。千年夢想,正在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