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2022年的春天,蘇州謀定了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的城市戰略目標。短短一年間,十大板塊各具特色的產業創新集群風起云涌、聚合成型、整體起勢。
然而蘇州非常清楚,人才團隊、科研院所、數字基礎設施以及極具爆發力的企業等,這些構成產業創新集群的諸多關鍵要素,僅僅是簡單“相加”,那肯定是不行的。只有要素“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行各業在一張協同創新的大網中產生激情四射的化學反應,久久為功,方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從而確立并鞏固數字經濟時代蘇州在全省、長三角、全國和全球的經濟地位。
數字技術已深度融入蘇州制造業。
光陰荏苒,又是新春,元宵甫過。在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意氣風發迎接全國兩會勝利召開的關鍵時刻,2月6日上午,蘇州召開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大會。
過去一年中,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呈現出怎樣的特色?本次大會之后,2023年的蘇州要融合什么?怎么融合?又如何搭建加速融合的保障機制呢?讓我們一一梳理。
整體起勢
2022年,蘇州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同比增長4%。在實力雄厚的實體經濟總盤子里,產業創新集群所創造的產值不僅越來越大、所占份額越來越高,而且在推動蘇州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2022年蘇州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3萬家,數量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首次躍居全國第四;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10家、累計48家,均居全國第三。同樣是在這一年,蘇州新增9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12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高企數量急劇增加所帶來的后續效應是工業總量構成和品質的煥然一新。在如今蘇州創紀錄的4.36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占據“半壁江山”——比重達52.5%。這是蘇州高質量發展甚至是蘇州千年經濟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質變時刻。
蘇州3大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的建設也正是在這樣一個不斷壯大、不斷尋求突破的創新氛圍中聚合成型、整體起勢。2022年,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納米新材料3個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蘇州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在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上實現重大突破。蘇州還新增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十四五”時期,蘇州將動態投入超1000億元財政專項資金和總規模超2000億元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基金,一心一意推動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將蘇州打造為“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
突破成勢
蘇州產業創新集群能在2022年一經打造即整體起勢,起作用的非但只有底蘊深厚的工業基礎和近乎完整的堅韌供應鏈,蝶變中的數字經濟網絡也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聚合成型中整體起勢,僅是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邁出的第一步。要向更深層次挺進尋求突破成勢,作為蘇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量和鮮明亮色,產業創新集群就必須追求并實現高質量的融合發展。這便是2023年蘇州經濟鎖定的戰略目標。
那么要推動哪些融合呢?蘇州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大會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微電子學專家郝躍在大會上發言。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蘇州要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全面發力數字產業化,加快鍛造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領先優勢。積極為江蘇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探索經驗、多作貢獻。
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蘇州要把制造業和服務化作為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方向,以C端和終端為重點,大力引育生態主導型企業;全力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不斷激發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內在動力。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蘇州要全力支持高校發展,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推動各類人才集聚,著力強化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關鍵支撐。
推動產城人深度融合——蘇州要打造優勢突出的細分領域產業創新集群,營造更多相對集聚的創新空間和產業空間,提供更高品質的宜居生活環境,進一步拓展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有效空間;全力打造一座“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建設新時代的“人間天堂”。
完成以上四個“深度融合”,正是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突破成勢的行動路徑。
矢志“破壁”
“融合發展”四個字,知易而行難。這意味著要打破地域、行業、部門以及人們思維之間各種有形無形的壁壘,讓一切有利于推動創新的要素自由流動、高效組合。
對蘇州而言,推動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逐一“破壁”。這需要堅決發揚“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四敢”精神,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大前提下,激勵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一道發力,在實踐中摸索出各個領域與范疇“破壁”的尺度、規律和經驗。從一個個市場前沿的小融合著手,共同擔當、更好作為,最終化小融合為大融合,積少成多使量變轉化為質變,從而加速實現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的高質量發展。
從政府具體行政管理角度出發,蘇州各地各部門要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讓各類企業和市場主體吃下“定心丸”。只有心定了、有預期了,企業才愿意投資、研發、生產、招聘直至扎根。關鍵要素都深耕、都扎根了,產業創新集群的融合發展才會接踵而至。
所以蘇州必須從體系、規劃、政策等方面入手,強化整體設計,進一步發掘這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放眼全球亦是出類拔萃的營商環境——不斷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像軟件那樣能夠定期更新、必要時刻甚至能隨時升級的更加優質的“蘇式服務”,加速市域一體化歷史進程,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讓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
樞紐地位要求產業創新集群一定要走融合發展之路。
融合發展,本來就是追求經濟效率的產業創新集群能夠升級演化的本質特征。而隨著近年來蘇州長三角區域樞紐中心城市地位的日益凸顯,人才、標準和制度等關乎產業創新集群突破成勢的競爭要素,其深度融合的需求已變得極為迫切。對蘇州來說,這是挑戰,但更是機遇。
2023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破壁”技術封鎖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而打造具有超強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則承載著蘇州人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先行的蓬勃力量。
從整體起勢到突破成勢,產業創新集群的蘇州之路,2023年,一定能在融合發展中行穩致遠。
(圖片來源:王亭川 濮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