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23日,蘇州代表團赴新加坡開展經貿投資促進與合作交流活動。
四天的訪問共安排了14場活動,包括主題交流、參觀會晤、投資說明會,可謂“行程緊湊,成果豐富”。蘇州工業園區14個產業投資、科技創新項目,16個專業服務、跨境投資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太倉市、昆山市、吳中區、相城區、虎丘區(蘇州高新區)也分別敲定10項合作。
2月22日,蘇州開放創新發展投資情況說明會在新加坡舉行,雙方現場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蘇州將推動中新合作向全市域、全領域、全方位深化拓展。
中新關系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示范性。未來, “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中新合作的鮮明標識。應該說,推進中新合作持續走深走實,具有廣泛共識也具備實踐條件。
中新合作要“高質量”,蘇州自然當仁不讓。從最初的規劃設計、聯合招商、土地開發,到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蘇州與新加坡的開放合作有淵源、有基礎、有優勢,也有向更高層次精進的迫切需求。
作為蘇州城市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當下,中新合作正向蘇州全市域、全領域、全方位拓展。春來復“蘇”,共啟“新”程。特殊節點下的新加坡之行,究竟會把握怎樣的“合作與良機”?又將打開蘇州怎樣的開放創新之門?
“教”“學”互長
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的活力之源。
29年前,中新兩國共同打下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第一根樁;今天,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在國際上具有示范意義的兩國合作典范項目,在中國217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考評中連續7年排名榜首。
中新合作內涵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展,其核心就是開放包容的思想破壁、實干創新。
早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的第二年,新加坡凱德集團(中國)旗下的騰飛產業園就將“預建標準廠房”概念帶入中國,坐落在金雞湖畔的首個旗艦項目——騰飛新蘇工業坊在園區開發建設初期引進了大批知名跨國公司,成為園區最早的工業企業孵化器。
二十年后,凱德集團的騰飛蘇州創新園,在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落成。如今,這一新加坡企業在蘇州的大本營已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覆蓋項目科研攻關、自主知識產權創造、新產品新技術中試推廣等全產業鏈條,以“企業孵化+種子基金+增值服務”的服務體系,打造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核心的高端技術研發基地和以信息技術服務為核心的產業孵化基地。
29年彈指一揮,凱德集團只是一個縮影。
從第一個十年“再造一座新蘇州”的奇跡,到全國首個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主體獲批上市,從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會議、新蘇理事會會議制度創新,到中新服務貿易論壇成功舉辦5屆、成為上海進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新服務貿易論壇成功舉辦5屆,成為上海進博會重要組成部分。
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不僅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更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如今的“園區經驗”輸出到了江蘇宿遷、安徽滁州、浙江嘉善等地,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合作共建園區,帶動了當地管理理念、工作方法、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提升。
園區模式成長為園區經驗,“必然”有啟示。
合力—— 一個“愿意教”,新加坡在赴新培訓、軟件轉移、優質項目導入等方面,為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給予了大量幫助;一個“潛心學”,蘇州積極為重大合作項目匹配最佳資源、提供最優服務。
恒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讓蘇州工業園區當年的規劃和今天的實景驚人相似,合作雙方始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并不斷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和時代要求,共同進步;
張力——立足園區更超出園區,中新依靠創新意識和開拓思維,為更多符合雙方戰略需求的新領域發展準備了條件。
截至目前,蘇州累計實際使用新加坡資本超110億美元,星展、華僑、大華三大銀行都落戶蘇州,東吳證券、蘇州銀行也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成為中新企業雙向跨境投資的重要平臺。
29年前,蘇州與新加坡相距千里卻“一拍即合”,在很多人看來是“機緣巧合”;29年之后再看,當年的一拍即合更是情投意合,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中新合作這段“佳話和傳奇”背后的現實邏輯顯露無遺。
融會貫通靠“變”
“即使老師再好,學生不好也不行;而在中國,學生比老師更好。”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經說,新加坡把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引擎點燃了,而中國政府讓它積極運作。他還用“青出于藍”四個字概括園區的發展,稱“你們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高標準、高起點的規劃原則,深入骨髓的親商理念,廉潔高效的政務投資環境,新加坡模式中易學的部分蘇州早已充分吸收;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設,精細化的社會治理,這些深層次內容蘇州也在不斷理解、消化。
在合作過程中,蘇州始終把學習借鑒新加坡先進經驗擺在優先位置,大力推動蘇州工業園區在消化吸收基礎上, 通過創造性實踐形成一系列符合國際慣例、具有園區特色的制度機制,對蘇州全市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增強綜合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州工業園區早期的開發建設源于中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制造業升級的需求。對于蘇州而言,從企業入駐、創造就業崗位、稅收增長、城市地位和影響力提高的初級訴求,到引入新加坡的新型社區、鄰里中心、社會保障等概念并發展成熟,認識的提升循序漸進。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次轉型升級,都為中新合作提供著契機。時代在變化,角色也在變化。
有分析認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新加坡在全球投資建設的170多個園區中最成功的項目之一,其帶來的良好聲譽比項目上取得的利潤意義更大。
隨著中新經貿往來的日益增加,新加坡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第一大新增外資來源國和第二大新增對外投資目的地,其在中國開發建設的也不只有一個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等一大批中新合作的“后起之秀”嶄露頭角。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這樣闡述其投資政策:“我們把雞蛋放在所有可以尋獲的籃子里,中國有很多機會,印度、中東和發達國家也有不少機會。哪里有機會,我們就去哪里。”
創新和國際化,是新加坡最重要、最具優勢的方面,也將打開中新合作新的發展空間。
不再唯一,蘇州工業園區面臨的發展形勢遠不止于此。
一座座“鄰里中心”將“路邊店”的功能集中整合起來,為飛馳的汽車騰出的寬闊的大道,一幢幢高樓大廈勾勒出城市的天際線,這些都符合工業化高峰期的城市想象。
而在當下,以消耗土地能源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如何更綠色、更集成、更可持續?成了更核心的發展命題。正如,天津生態城的步行和自行車慢行系統充分體現了生態、宜居特點,告別了“長在汽車輪子上的”的城市病。
發展命題,也是蘇州和中新合作的必答題。
新理解 新方向
三十而立。
明年,蘇州工業園區將迎來開發建設30年。致敬歷史,是為了開創歷史。下一個30年,中新合作如何再創新?合作模式、合作范圍、合作內涵如何再拓展?蘇州工業園區為中國、全球貢獻跨國合作樣本的示范意義,如何更大地發揮出來?此次的訪新行程,似乎就藏著答案。
代表團先后與新加坡科研局等政企部門座談,其中一站就是新加坡國立大學。
賓主雙方探討了新國大Block71在蘇州更大力度拓展,擴大在蘇州辦學規模,作為深化人才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成果,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簽署深化合作意向書,中新蘇州醫學中心等項目將加快建設。
緊隨訪新,蘇州代表團對香港進行了兩天考察。包括港交所、應用科技研究院、港科大在內的參訪行程,同樣“科創味”濃厚。隨后,蘇州市政府與港科大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市港澳辦、港科大和蘇州工業園區簽署三方協議,市港澳辦、港科大和蘇州大學簽署三方協議。
2月23日至25日,赴港開展經貿投資促進與合作交流活動期間,蘇州與港科大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將進一步擴大全方位、各領域、深層次合作,集聚更多人才資源,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在企業孵化、科創成果轉化上拓展合作,與創新資源開展更深層次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創新與科技、產業、教育融合……“科技感”拉滿的行程里,蘇州“開放+創新”的格局和視野也在不斷放大。
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研究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蘇州不僅是重要的理論樣本,而且是重要的實踐樣板。
站在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自貿區建設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的風口上,蘇州正集中力量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海量的應用場景,正在成為創新與資本、產業與資本結合最好的城市之一。
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密集落戶,蘇州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正在深度融合。
科創協同、聚焦數字化、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水平,這些都將是蘇州戰略性開放合作的發力點和新起點。
SIP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英文縮寫,中間的“I”是Industry(工業)。而經過這兩天與新加坡方面的交流座談,蘇州對SIP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這個“I”可以賦予更多的內涵,Innovation(創新)、International(國際化),這兩者恰恰也是新加坡最重要、最具優勢的方面。
創新、創造!
充分利用創新優勢和國際化優勢,打磨自身的開放優勢和產業生態優勢——這是新藍海,也是蘇州的未來。
(圓桌觀察員/奉超 朱執競 圖片來源:引力播 蘇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