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選擇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優秀的人,是幸運。如果青春有一種顏色,那一定是踔厲奮進鑄就的中國紅,一定是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詮釋的蘇州紅!”
2月19日,蘇州用雋永和動容的詩意筆觸撰寫了《致青年學子的一封信》。公開信發表后,立刻在廣大青年和各行各業的人才間泛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情感漣漪。醉人的春風中,一艘艘蘭舟劃過碧水;纖塵不染的燈塔工廠里,一臺臺機器人揮斥方遒。古韻今風的蘇州在繪就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的壯闊宏圖中,以說到做到的雄渾筆力揮毫潑墨著“人到蘇州必有為”的精彩華章。
覓詩情、泊江南、禮賢能、創未來。包括青年才俊在內的優秀人才梯隊,是蘇州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的中流砥柱,也是蘇州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作出引領示范的強大智力保障。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把握“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大內涵,同時認真落實全市融合發展大會要求并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平臺、加快建設人才發展現代化強市,
第54期蘇州圓桌思享匯誠邀各路嘉賓,就如何在這個歷史性的重要關口扎實推進獨具特色的人才戰略發表真知灼見,共話人才強國戰略下的“蘇州擔當”。
英才畢集,根基牢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如今的蘇州人才總量高達343萬,占到了全市1270多萬常住人口的1/4。343萬人才中又有1/10(34萬)屬于高層次人才。
2.4萬億元GDP、近乎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井噴,正作為不斷擴大的人才蓄水池而在蘇州招才引智的過程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2022年,蘇州有效高企數同比猛增20.7%,突破了1.3萬家,數量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
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視蘇州為就業首選之地。
“我們全力推動名城名校融合發展。目前C9高校全部在蘇州實現重大布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躍升。蘇州借力撬動社會資本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傾力做好各類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人到蘇州必有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蘇州市委黨建辦副主任、人才辦副主任郭靜在為本期蘇州圓桌思享匯致辭時表示,人才在蘇州創新是有平臺的、創業是有機會的、創造是有回報的。蘇州科學規劃環太湖科創圈和吳淞江科創帶建設,一體推進高品質人才社區建設,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尖端人才、創投機構等創新要素從世界各地朝蘇州聚集,碰撞出了新的科技火花與產業浪潮。“產業在沿江轉型,創新在城區集聚,蘇州未來的發展格局愈發清晰。”
姚凱認為打開視野后的蘇州應在大格局中吸引優質人才。
復旦大學教授姚凱,是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上海市人才理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作為本期圓桌思享匯邀請的重量級嘉賓,姚凱對蘇州“引育留用”各類人才的整體架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蘇州應該打開視野,在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的大格局中找準自身的定位,通過制定標準、協同治理、聯合激勵以及特事特辦的靈活人才政策大力提升蘇州的城市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來自五洲四海的優秀大腦。
“蘇州不僅要引進優質的高校資源,更要密切跟蹤高校落地后的產才效能。比如引進一所大學后,我們要仔細評估這所學校為蘇州的產業培養了多少人才,在賦能產業創新集群的建設上作出了多少實質貢獻。”在強調精準評估產才效能的同時,姚凱還特別就蘇州自主培養人才的極端重要性作了闡述。“自主培養需要投入的資源非常大,見效速度也不快。但這關乎蘇州創新力和吸引力的根基以及后勁,務必久久為功、踏踏實實。”
產教融合,主打生態
1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和格局性的重大變化。中國已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的第34名(2012年)一躍至2022年的第11名。相對應的是,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則從2012年的1萬億元猛增2.8倍至2021年的2.8萬億元,位列世界第二。中國研發人員數量更是高居全球榜首。
中國勢不可擋的經濟增長和如火如荼的產業升級不僅離不開高層次的研發人才,也同樣對生產一線的高級技工提出了質量與數量缺一不可的嚴苛要求。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基地之一,也是昔日的“狀元之鄉”和現在的“院士之城”,崇文重教的蘇州一直在這個時代課題上尋道求索。
蘇州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銜接融合。
“職業教育的課程一定要與蘇州產業發展相契合,要用數字化技術和管理方式推動緊隨產業升級的課堂革命。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強化校企聯動,深入推進校地結合。確保學校的每一個專業都有一個對應合作的企業,爭取每個專業的每名學生都能被企業看中。”
蘇州市職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蘇州開放大學校長溫貽芳認為,職業院校的專業集群一定得和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緊密銜接直至融為一體。
對于溫貽芳產學用一體化的觀點,蘇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華意剛非常贊同。在華意剛看來,不單單是職教體系,整個蘇州的高校布局和專業設置都應服務于融合發展這個總目標。
“我們正起草支持全市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相關文件,希望從黨建鑄魂育人、成果創新轉化、布局優化完善和學科優勢鍛造等方面推出具體舉措,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以產教融合推動‘四鏈’融合,打造新時代名城育名校、名校潤名城的蘇州樣板。”華意剛說。
創新的深層內涵早已超越產業自身。
技術和理念的迭代創新,始終是政界、產業界、學術界以及金融界等社會體系全方位“化學反應”的碩果。高質量發展的蘇州深知要想吸引人才并鼓勵創新,必須打造出一個個能夠承載高價值信息和寶貴資產的創新生態平臺。于是2022年10月,蘇州科技商學院應運而生。這是“創新蘇州”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的新起點。
立足蘇州、面向長三角的蘇州科技商學院由蘇州市政府設立,主要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面向蘇州全市的科技領軍人才企業、擬上市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創始人,以及新生代民營企業家和國資創投機構高管招生。蘇州科技商學院一期班有60名學員。不同領域內精英學員的思維與資源的碰撞,讓“眾人拾柴火焰高”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照亮了科技、人才與資本之間本就親密無間的創新共識。
“一期班里有兩位學員。一位是材料領域的專家,另一位是做蘇州古城保護股權項目的民營企業家。他倆碰撞出一個新的項目——用新材料技術把固體廢料改造成用于古建筑的零碳建材。到2023年底,預計產值可達一億元。”
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婷秀表示,繼一期班之后,二期班也于今年2月25日開班。相比于一期班,二期班的“朋友圈”得到了全面升級。除了來自產業界的外,文化界、教育界等多領域的學員也陸續參與進來。
張婷秀相信,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蘇州科技商學院這樣的生態平臺,來打造城市創新的大IP。“把這個IP塑造成創新合伙人,而蘇州一定能夠成為大家最可靠、最靠譜、最貼心的創新合伙人。”
資本青睞,服務周到
在“人到蘇州必有為”工作品牌愈發锃亮的當下,蘇州已經成為國內科創基金投資最活躍、資本和項目結合最好的城市之一。到今年2月10日,蘇州在境內A股上市的公司總數已達201家,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后,第五個擁有200家境內A股上市公司的城市。
從1993年蘇州第一家上市公司誕生到2017年上市企業突破100家,蘇州用了24年。而從100家到不久前突破200家,蘇州僅用了短短5年時間。“資本在蘇州能更容易找到創新項目,創新項目在蘇州也能更便捷對接資本。”這已成為投資界的堅定共識。對此,蘇州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朱巍感觸良多。
蘇州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正式揭牌。
朱巍表示,2022年6月成立的蘇州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盡管是一家年輕的新興市屬國有集團,但其成員企業長期以來都在國資、金融、財政和科技等不同條線服務于蘇州的人才戰略。通過蘇州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整合,原本只服務于人才資本體系的架構已被成功改造成了一部貫穿人才引育全生命周期的強大機器。
“一位人才帶著方案、技術和項目來到蘇州,那么首先我們蘇創投就會通過天使基金支持他。從過去數據看,每輪大概估值在5千萬元到2億元之間,融資額在1千萬左右。天使基金后緊接著就會跟上一個‘天使貸’,根據相關額度至少1:1來加以匹配。”
針對目前蘇州人才招引機制還存在的一些盲點,立志做好人才項目在蘇州落地的金融資本“店小二”的朱巍表示,“我們希望設立一支專項科創基金。這支基金導入的不光只有資本,而更多的則是產業化的市場資源,以及包括對于這些項目自身的治理結構,從而讓相關項目的成功率成倍提高。”
蘇州A股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金量非常高。
資本市場里的“蘇州板塊”,其日益壯大的治理秘訣何在?蘇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王飛總結出三點:
首先是抓好服務企業上市的工作。蘇州全力挖掘相關人才企業和科技企業,擇優置于上市企業后備庫加以培育。同時發揮各部門的聯動機制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助其輕裝上陣。
其次是集聚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金融資源支持上市后備企業。比如說蘇州47家金融機構成立企業自主創新金融支持中心,全力滿足企業創新的融資需求。
“第三是我們大力支持股權投資機構。目前,在中基協備案登記的蘇州各類基金已達到2400支。”
到2025年,蘇州要力爭實現境內外上市公司逾300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累計要達到5家以上,在中基協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要超過7000億元,所有新上市公司里基金的參與率達到80%之上,從而全力推動資本市場“蘇州板塊”從做大數量向做優質量轉變。
海歸閃光,政策給力
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目前國際環境的深刻演變使得構筑優質人才體系變得前所未有之迫切。然而正是如此,無錫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徐軍海則堅持認為,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蘇州的人才戰略同樣要圍繞“開放”二字做文章。
“蘇州要充分發揮和借助新型舉國體制的巨大優勢構筑優質人才體系,同時,蘇州要創造一切條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團隊來配置蘇州的智力資源。”徐軍海表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對蘇州來說可謂正當其時。4.36萬億元的規上工業總產值中有52.5%是高新技術產業所創造的。后者吸納著包括留學歸國人員在內的源源不斷的四海英俊。統計顯示,蘇州留學歸國人員已超過了5.9萬人,約占全省1/4。在蘇州全市2000多名姑蘇領軍人才中,有海外背景的占40%以上。
在徐軍海看來,蘇州一定要以開放與包容的胸懷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人才。
近年來,蘇州致力打造“歸國人才首選城市”,通過政策扶持、平臺搭建和周到的服務,為海歸人才營造起創新創業的優良環境和自立自強的圓夢舞臺。比如蘇州蛟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帆就是一位學成歸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黃帆團隊主導研制的激光大燈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其激光光源被認證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
“雄厚的產業基礎既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也為我們輸送了亟需的科研人才。我們公司就吸引了不少海歸博士。蛟視智能還拿了蘇州市唯一一個非生物醫藥企業的最高獎項。蘇州的營商和創新環境真是太棒了!一系列愛才親商政策把我們照顧得太好了!”黃帆非常激動。
有許許多多優秀人才、科技企業,與黃帆和蛟視智能一道,選擇落戶蘇州、扎根園區。毫無疑問,在競爭激烈的科技招商領域,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就是排在全國前列的。在園區引進的科技領軍人才項目中,約有80%來自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以及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形成了人才集聚和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在各抒己見的蘇州圓桌思享匯論壇上,蘇州工業園區科協主席、科創委副主任、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詩滔就和到場嘉賓們分享了招才引智的“園區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是海歸人才云集的高地之一。
“早在2006年,園區便成立了全國的第一家科技招商中心,專職高端人才的引進。2007年,我們在全省率先實施了科技領軍人才的創新創業工程,每年都會圍繞產業的發展遴選一批人才引領的好項目。如今,園區已開始從產業引領向更高的平臺引領轉型,通過蘇州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國創中心等科研生態體系去吸引更多的全球高端人才。”肖詩滔說。
“未來,蘇州還將持續擴大便利政策供給,不斷加碼海歸人才服務。聚焦人才安居樂業,提檔升級人才樂居工程,實施‘留學人員創業園賦能工程’,在國際職業資格與職稱資格比照認定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聚焦人才‘關鍵小事’,提供更為便利的檔案托管服務,創新開發‘留創貸’金融產品服務,充分發揮蘇州市留學人才協會的紐帶作用,努力為廣大海歸人才提供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的專業周到服務。”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夏永華表示。
……
在招才引才方面出“暖招”,在企業培育方面出“實招”,在政策體系方面出“硬招”。選擇蘇州,就是選擇更美好的未來。
全面打響“人到蘇州必有為”工作品牌的江南重鎮,正以其非凡的魅力和磅礴的活力,奮力譜寫人才強國戰略的蘇州新篇章。
我們,正在見證并創造歷史!
(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圖片來源:蘇州日報 引力播 蘇州發布 吳松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