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走過第29個年頭。而立將至,對于一個人而言,應該樹立起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對于園區這樣一個“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綜合生產、生活區域而言,同樣如此。
5月15日,《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意見》(蘇發〔2023〕6號)發布,吹響了園區奮進的號角。
這是號角,也是藍圖,更是新的目標和方向。
超前規劃,矢志不移,這是“園區經驗”的重要內容。當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在設計師手繪的規劃效果圖上起飛之時,就保持著“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強定力。經過29年的開發建設,園區積極探索“開放與創新”“創新與產業”“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實現了從學習借鑒向品牌輸出、從引進來向走出去、從制造園區向創新園區、從先行先試向示范引領的跨越。
如今,這片創造奇跡的熱土依然年輕,依然青春洋溢。
將目光投向未來,2025年,一個“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將屹立于此。
這片創造奇跡的熱土青春洋溢。
扛起重任,邁向一流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具有標志意義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茭白地上起廣廈,蓮藕塘中壘瑤臺。”這是園區29年來驚天巨變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對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寄予厚望,2014年視察江蘇時,要求蘇州工業園區“在開放創新、綜合改革方面發揮試驗示范作用”,此后又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繼續建設好蘇州工業園區”。
承載著黨中央和省委的厚望,園區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傳承弘揚“園區經驗”,持續深化中新合作,推動更高水平開放、更大力度創新、更深層次改革。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園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獲批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連續七年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排名第一,躋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彰顯了江蘇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具備了向更高目標躍升的堅實基礎。
當好創新“主戰場”,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必須要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牢記囑托,肩負重任的園區,匯聚國際創新資源要素,提升參與全球經濟技術競爭合作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園區有了新使命、新擔當,即建設一流產業新區、一流開放名區、一流創新園區、一流中心城區。
以建設“四個一流”為路徑,奮力邁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以建設“四個一流”為路徑,奮力邁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瞄準目標,布局落子
到2025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75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科技領軍人才超5000人。
一串串數字,是一個個落在紙上的目標,也是一顆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決心。
如何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更多擔當?
如何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起筆爭創一流的“藍圖”,如何打開新空間?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既是園區多年來保持高增速、跟上時代產業演變、實現創新突圍的重要原因,也將是推動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升級蝶變的關鍵之舉。
當產業發展到達一定水平,當經濟和科技的競爭方式改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機會窗口越來越窄。以原創性、策源性、根本性的創新來引領行業巨變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才是新的出路。
以重大創新平臺為牽引,園區加快培育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一方面,讓創新鏈深度服務于產業鏈,圍繞產業對技術的需求靶向發力,將創新成果精準落到產業鏈關鍵環節上,推動產業鏈價值向高處攀升;另一方面,跳出產業鏈本身,進軍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從根源上提高創新策源能力。
園區致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和國內領先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必須以人才為支撐。園區以異地建校區的模式,將獨墅湖畔打造為“慧湖”,成就了校地合作雙向奔赴的佳話。40%以上的畢業生留在蘇州,形成了人才集聚的勢頭。無微不至的服務,唯快不破的制度創新,讓園區鑄造出一條與產業鏈高度適配、與創新鏈構建高度吻合的人才鏈。
揚帆逐夢,心之所向。未來,園區將進一步支持國際化高端人才集聚,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從而實現“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業團隊、培育一個新興產業、打造一個創新集群”的鏈式效應。
著力推動高水平金融開放創新,園區提升金融業發展能級和國際化水平,創造條件讓資金鏈和人才鏈在市場化機制下流向有創新魄力的企業,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創新導入到項目孵化,從孵化企業到孵化產業,從人才培養到集聚激活,從專項資金到融資效率,園區以資金鏈的“強”,激發人才鏈的“活”,提升創新鏈的“效”,托舉產業鏈的“優”,并最終成就生態圈的“新”和“穩”。
“四鏈”融合的力量,讓新興產業的活力釋放。
“四鏈”融合的力量,讓園區新興產業活力釋放。
奔赴未來,邁向藍海
海納百川,不擇細流。
只有相關企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力,才能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
憑著大手筆的產業布局和雄厚基礎,加上“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精神豐富后的“園區經驗”,以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目標,成為全球引領者,似乎成為一種必然。
目前,園區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構成的“2+3+1”產業體系。
為鼓勵制造業企業創新,園區設立專門的產業基金支持初創型企業,陸續出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的促進政策,引導更多企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這些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2022年,園區兩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超4800億元,三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3600億元。
相關企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
為促進服務業和制造業兩業融合,園區積極搭建制造業和服務業互相溝通的平臺,努力延伸制造業價值鏈。
園區現代服務業已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7:3的分布結構,覆蓋科研、軟件、金融等多個領域。除提高制造業質量外,園區還將進一步擴大服務業服務范圍,輻射整個江蘇、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
開放是園區不變的底色。
蘇州自貿片區自設立以來,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企業創新訴求,園區不斷深化制度系統集成創新,賦能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2022年,園區發布陽澄南岸創新城和吳淞灣未來城發展建設規劃,著力構建“一主兩副”空間格局,進一步實現資源更高效的統籌配置,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如今,作為園區加速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重要載體之一的陽澄數谷核心啟動區首期項目已經亮相,到“十四五”末將集聚數字經濟領域企業超200家,預計引入項目投資超200億元,吸引高端人才10萬人。
開放是園區不變的底色。
此外,2023年初開工的金雞湖右岸區域(文化水廊)項目將通過頂級品牌導入及文商旅融合,明確整體定位,打造“潮流時尚、人文漫享”的活力都市圈,邁出重塑金雞湖城市核心商圈、引領未來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堅實步伐。
立足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定位,園區正不斷創新科、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制度設計,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更新,在交通能級提升、資源要素流動等方面繼續協同發展,努力展現一流中心城區的更優形態。
從規劃先行到建管并舉,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之城”,回溯園區的創業史,華麗蝶變的背后,是把握天時之利、地利之便,發揮人和之功的結果。
以《意見》發布為契機,園區將緊盯世界一流目標定位,以產業創新為引領、科技創新為動力、開放創新為支撐,充分發揮“探路者”“先行者”作用,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新征程中創造更多精彩。
(圓桌觀察員 / 弓璽 朱執競 圖片來源:蘇州工業園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