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有其引人入勝的出彩之處。而蘇州領銜的江南文化,之所以能在遍地人文的中國脫穎而出,歸根結底是長盛不衰的蘇州經濟,千百年來周而復始地強化著八方慕客對這座城市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認同感,激勵他們選擇一代代移民至此并皈依我們的審美和價值觀,從而讓蘇州的人文創造力在薪火相傳中完成典范形塑。
出類拔萃的農耕、制造、貿易和市場硬實力,奠定并夯實了數十世蘇州軟實力的魅力根基。軟實力的實質,就是蘇州文化的吸引力。她是蘇州語言、思想、審美、藝術和娛樂方式的結晶。經濟越強大、越有活力,文化吸引力自然就會與日俱增。軟實力愈迷人、愈持久,經濟便愈會因移民和財富的源源涌入而水漲船高。
如今,蘇州舉辦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每年舉辦一屆、一辦就是五屆——正是為了打造蘇州經濟與文化比翼齊飛、相互砥礪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作為蘇州人,我們既是這一歷史進程的見證者,更是責無旁貸的參與者。
產業實力賦能文化體驗
蘇州工業實力在全球的卓越地位,圓桌觀察員已在歷次述評中反復提及,相信留意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制造業,是可以用數據加以量化分析的,躍然紙上、一目了然。但蘇州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基本還都停留在直覺認知和心靈感悟的意識表層。的確,古典文化令人傾倒的魅力和塑造城市共同體的厚重精神遺產,是難以用數字定量統計的。
然而,當代的所謂“蘇州文化”,其實早已不再局限于心理層面的滿足感以及旅游觀光等簡單明了的實體經濟延伸,而是已形成了集信息、創意、生產和消費為一體,融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于一身的龐大文旅產業鏈。文化產業,已崛起為蘇州經濟版圖內不可或缺的價值存在。
統計顯示,2022年,蘇州已擁有1286家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比2021年增加了143家,增幅為12.5%,連續兩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規上文化產業單位,占蘇州全部規上企業數量的比重達到了6%。1286家單位完成營業收入3380.04億元,同比增長3.2%。這還只是規上文化產業實體,至于那些秉持工匠精神、手藝精湛純熟且有一技之長的小作坊、小門面、小企業,更是數不勝數。
江南藝術節的文化內涵正日趨延展。
蘇州連續5年大手筆舉辦江南藝術節,就是希望以文化演藝事業為突破口,全方位激活這座城市文化產業的創造力,吸引產業鏈上下游更多本與文化無關但同樣優秀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參與藝術節的打造與革新。
比如江南藝術節重點打造的小劇場,如果想年復一年保持對觀眾的吸引力,就必須更多地引入新技術、新創意從而使之保持推陳出新的強勁勢頭。人工智能、無人機等新興平臺,正成為小劇場提升音響、燈光和舞美品質的技術首選。而這些前沿技術力量欲與藝術節實現雙向奔赴,還得仰仗蘇州強大而完整的供應鏈為之提供的產業支撐。
因此,只有得到全產業鏈的更多賦能,江南藝術節才能為群眾提供更為出色的視聽體驗,也才能更迅捷、更高效地打響文化品牌,在給城市美譽度增色添彩的同時為蘇州吸引到更多的投資和人才,從而高質量服務于數字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的融合發展以及“人到蘇州必有為”工作品牌的塑造。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
全力融入蘇州的產業鏈,是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尋求品質提檔升級的重要一步。但未來僅僅止步于此或滿足于技術加持,顯然還是不行的。
通過美輪美奐的小劇場等文藝場景鑲嵌出高潮迭起的江南藝術節,把人民群眾置于文化發展的“C位”,進而通過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體驗拉動夜間消費,是蘇州孜孜以求的戰略目標。于是,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層次的論述——哪些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群眾、尤其是更愿意為自己所推崇的文化支付賬單的年輕人。
拉斐爾的《雅典學派》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不朽之作。
我們常說,源自意大利半島的文藝復興,“復興”的并不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而是“托古改制”了和15~16世紀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反映新興資產階級政經需求的當代文化。
與之相類似,包括“漢服熱”等如火如荼的傳統文化“回歸潮”,折射的其實是中國年輕世代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實力的認同、欣賞和自豪。相較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只能陶醉于昔日的強大與榮耀,中華文化的時代復興正與中國崛起如影隨形,他正發生在眼前并照亮前路。比如牡丹亭中央的飄飄廣袖,喚起了年輕人對明代中國璀璨風華的記憶。而比那時更強大、國際地位也更高的當代中國,則指引著他們內心升騰起的自豪感穿透時空并激起家國情懷的偉大共鳴。
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見多識廣的年輕一代真的熱衷于“復古”嗎?決不!他們熱愛的是生活富足和充滿無限可能的當代中國、當代蘇州。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所以一切能夠喚起民族自豪感并釋放文化自信的事物、途徑和方式,年輕人都會傾注熱情——就像他們本能地把真情實感托付在諸如漢服這樣自己所鐘愛的中國文化符號上那樣。
蘇州,是漢文化走向復興的強大依托。
當代年輕人的文化品味,正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頻共振。這也意味著他們的消費取向也自有其獨特之處。年輕人更愿意為自己所認同、熱愛的文化符號與價值觀付費,有時即使價格再高也義無反顧。反之,如果不能契合自己的文化認同,再便宜他們也不會動心。
因此,這就對我們的策略制定者、活動組織方以及產品服務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講究、講究、再講究,精雕細琢打磨出匠心獨運的特色文化精品,才能留住年輕人的心并喚起他們的消費激情。
再“高調”一點,再自信一些
5年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的內容、品質和影響力,已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對于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不過圓桌觀察員還是認為,盡管江南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5屆,但至今離實現“出圈”還依然有一段距離。更進一步說,不僅是江南藝術節本身,就是整個蘇州的文化品牌價值,也都有很大的潛力可供挖掘。蘇州的人文經濟,欲完成內涵、體驗和內容場景的蝶變,就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在這種過于內斂和低調的氣質——再“高調”一點,再自信一些——然后大膽創新、勇敢投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認可并擁抱古今融合的蘇州文化。
蝶變,在文化和經濟層面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水磨的功夫方能如愿以償。但強大的經濟、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以及精準而有魄力的規劃,則能加速這一進程。
曼妙多姿的拙政園,是蘇州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
圓桌觀察員建議,蘇州應加大文創投入,主動接觸國內外著名的文化資本實體,延攬一批在策劃、內容、技術和傳播領域有公認造詣的精英甚至大師,用更時尚化的方式開發底蘊深厚的蘇州文化。
比方蘇州可嘗試推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漢服夜游盛宴,或者干脆將其嵌入到江南藝術節當中。活動誠邀一些火遍全網的漢服博主、UP主、傳統文化愛好團體與人文經濟領域的“網紅”人士參加,攜手主流媒體(央視)以及抖音、B站等年輕人主導的平臺進行現場直播,進而把漢服盛宴打造成一款蘇州當代文化的超級IP,使之成為全國漢服粉絲們一年一度的人文科技狂歡節。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藝術節與狂歡節的珠聯璧合,自然也讓大型購物節的加入呈水到渠成之勢。蘇州還應發動商家趁勢推出美食節、圖書節特別是購物節,為本地民眾和遠道而來的游客們送上品味各異的“饕餮大餐”,真正起到推動消費升級和擴大內需的效果——或許和更為大宗的商業活動相比,這點消費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內需就是這么一點一滴、踏踏實實、星火燎原般地做起來的。
熱鬧非凡的蘇州夜市。
除此之外,我們應充分意識到影視文娛作品、尤其是一部“爆款”的現象級電視劇,在打響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美譽度甚至是促進消費方面所起到的“事半功倍”的突出作用。明星與偶像效應,在現代人文經濟學的拼圖中,正愈發舉足輕重。
劉亦菲主演的古裝電視劇《夢華錄》2022年火熱開播,吸引了大批劇迷和漢服愛好者前去拍攝取景地湖北省襄陽唐城“打卡”。景區也安排了精彩絕倫的小劇場演出與游客互動,直接拉動了當地的夜間消費。
而“神仙姐姐”緊接著領銜的另一部現代時尚劇《去有風的地方》,更是直接帶火了云南省的鄉村旅游。開播僅僅一周,云南相關搜索量即暴漲:大理增長近2倍,沙溪古鎮增長超10倍,主要取景地鳳陽邑村飆漲50倍。今年春節期間,單單一個沙溪就接待了14.18萬人次的游客,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1.1億元,創近三年來新高,民宿客棧入住率更是達到了100%。大理更是將該劇帶火當地旅游寫進了政府2022年的成績單。該劇熱播期間,整個云南省的春節旅游收入直接沖上了384億元的高位,位列各省市第一。
蘇州的人文經濟資源可謂得天獨厚,完全有實力邀請全國各路資本巨擘、名導演、名編劇和高人氣演藝明星聚集一堂,用實際舉措鼓勵、支持、贊助他們推出更多以蘇州為背景的題材,多講蘇州故事。蘇州既有小橋流水又有高樓廣廈,古裝劇和現代時尚劇皆不愁取景。何樂而不為呢?
蘇州的文化實力當與蘇州的經濟實力相匹配。
藝術節,是領略江南和蘇州魅力的文化窗口。凡是有精彩文化的地方,她的經濟發展大概率會充滿后勁。身處江南文化“C位”的蘇州,須格外重視對固有傳統文化的活態化、現代化和時尚化開發,在大膽揚棄中完成傳承與鼎新的鳳凰涅槃。
蘇州文化的氣運和影響力,一定要和蘇州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地位相匹配。相信隨著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進程的不斷加速,產業與智慧支撐下的蘇州文化,一定會向市場不斷輸出優質的文創內容,從而將江南文化的張力與深度拓展到不負“蘇州”之名的輝煌邊際。
(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圖片來源:蘇州日報 姑蘇晚報 引力播 蘇州市文廣旅局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