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 孫佳樺)“這塊地是俗稱的‘盆子底’,地勢低,排水難。后期要特別注意防倒伏。”近日,中國太保產險蘇州分公司農險專員同吳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一道,僅憑一個坐標,便驅車直插八坼街道練聚村,在一大片農田中,為一塊約5畝的水稻田現場把脈。這份精準的減損服務如何做到“未卜先知”?原來是基于衛星遙感技術的作物長勢監測系統立了功。
今年起,蘇州全面實施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其中,水稻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障責任在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的基礎上,增加地租成本和人力成本,保額也從原來每畝700元,增加至每畝1300元。“農險通過更全責任、更高保額增強農戶抗風險能力,還能用專業的風險減量服務,助力糧食豐產豐收。”中國太保產險蘇州分公司三農中心負責人張翔宇介紹,該公司創新開發使用“慧眼·智遠作物長勢監測系統”,上半年已經覆蓋了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的超90萬畝小麥,且于8月擴展到吳中、相城等7區縣超120萬畝水稻主糧作物,能實時監測作物長勢,并每隔7日出具一次報告。“衛星遙感能收集分析農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譜特征,對比同期及過往數據,對長勢做出分析。”張翔宇進一步解釋,監測系統能定位長勢較差、極差的地塊位置,提升農業保險精細化管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黑科技”準不準?吳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研究員吳福官站在練聚村農田邊,嘖嘖稱奇:“它確實要比周圍水稻田長勢差,可能是在梅雨季節受淹導致的。現在發現得及時,要是注意好病災,及時排水,注意防倒伏,產量還能保持中等水平。”
監測系統提示風險的另一處農田位于平望鎮秋澤村。吳福官實地走訪后認為,水稻長勢略差,但要比監測系統提示的稍好一些。他分析,此處水稻田的主要問題是存在雜株、長勢不均衡,給監測系統判定增加了一點難度。
“風險預警‘天上知’,精準減損‘到田頭’。”張翔宇說,科技賦能農險“防減救賠”一體化應災服務水平,可以讓農戶通過風險減量服務從根本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