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九
園區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做大產業規模、做強科技創新,必須把握世界高科技園區的發展趨勢,加快綜合性、全方位的跨越發展和能級提升。園區再出發,必須增強危機感、緊迫感,看清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
“而立之年”的蘇州工業園區,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全力支持蘇州工業園區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同年9月初,市委、市政府召開大會,以空前決心和強大聲勢,全力推進園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省市一系列重大部署表明,如何高起點謀劃、大力度推進園區發展,是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任務。
一、新起點再出發,思想觀念“破圈、突圍”是首要問題
園區經過近30年發展,積累了重要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優勢。但是,面對新時期、新要求,任務十分艱巨,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永遠在路上。
園區再出發,發展要求、宏觀環境深刻變化,必須在目標定位上有一個重大提升。園區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做大產業規模、做強科技創新,必須把握世界高科技園區的發展趨勢,加快綜合性、全方位的跨越發展和能級提升,定位聚焦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這是一種艱難的“登頂”,更是一種艱苦的“長征”。尤其是宏觀環境的深刻變化,使得這一使命更顯艱巨和緊迫。在歐美貿易制裁、科技圍堵等因素影響下,風險挑戰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同時園區發展中土地資源不足的制約、科技創新的短板等矛盾更加凸現,需要攻堅克難、砥礪奮進。
園區再出發,不是簡單復制昔日的輝煌,而是要實現一種發展模式和新舊動能的轉換。園區必須從以土地、投資和外貿拉動等為主的增長模式,加快轉換為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以創新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守牢“三個協同”的底線,即經濟穩定增長與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協同,“穩增長”不能有須臾的忽視與偏廢;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協同,提升科技創新能級,必須走國際化道路;高科技和新產業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協同,城市治理和功能提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園區再出發,必須增強危機感、緊迫感,看清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園區在以產業發展為主的國家級經開區排名中,連續8年穩坐第一把交椅;在以科技創新為主的國家級高新區排名中,園區位次由上一屆的第7位上升至第4位,遞進幅度可謂不小,但這也正說明,比較而言,科技創新仍是園區的短板,仍有提升空間。
二、實現發展質態升級,切實增強高科技園區的綜合性、系統性功能
聚焦打造國際化、現代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突出表現在形成一種綜合性、系統性功能,即園區未來發展要致力于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全球資源配置、高端產業引領、雙向開放樞紐、區域發展引擎和民生福祉服務等六大功能,加快實現科創能級、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的快速躍升,加快形成以高端科創要素集聚、創新策源功能增強,來帶動和牽引園區城市能級和產業能級質態躍升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圍繞上述目標要求,園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區域布局,形成與國際化、現代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相匹配的功能格局。一是做實“兩個副中心”。北部副中心“陽澄湖南岸創新城”和南部副中心“吳淞灣未來城”是園區打造高科技園區甚至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重要載體,要從打造高科技園區高度推進資源整合、體制重建,使規劃落地落實。二是做強金雞湖中央商務區。這是打造國際化、現代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提升發展層級,把握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實現高科技滲透融合、產業間延伸融合、產業內部重組融合。三是做優整體區域的科創特色。按照世界一流科學城定位,實現70平方公里核心區城市有機更新和核心板塊以外整體區域城市建設的提升發展,規劃建設一批“創新街區”“科創大樓”和“科創產業帶”,整體上提升園區發展的科創特色。
三、牢牢扭住“牛鼻子”,以改革創新勇氣和智慧加快提升科創能級
加快提升科創能級,是園區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牛鼻子”,要聚焦重點、久久為功。
一是從實際出發確立創新理念。園區必須從科學研究能力相對薄弱、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不夠強的實際出發,走符合自身特點的創新之路。要牢固確立“發展式創新”理念,努力把發展與創新緊密結合起來,落實到發展的各個領域、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創新的思路舉措加快匯聚創新動能,以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以創新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以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創新成為園區應對風險挑戰、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重大引擎;要牢固確立“引領式創新”理念,加快推進“創新追趕”,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有機融合,努力實現創新從“跟跑”加快向“并跑”進而“領跑”層次躍升,實現創新從“被動跟跑”加快向重要領域“前沿引領”的跨越,實現從經濟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蝶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先導區;要牢固確立“開放式創新”理念,牢牢把握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和創新多極化趨勢,順應和把握國際規則,以全球化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在開放協同中提升創新的質量和效率,以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確立全球創新版圖的“園區坐標”。
二是疊加園區深化改革的優勢。建設國際化、現代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最關鍵的是要改革。近年來園區的改革快速推進,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貿片區改革,面向未來,還需要疊加深化改革。國家商務部提出提升自貿區發展戰略,提出“擴圍、提質、增效”的改革思路,在實際操作層面改革的內涵、外延都有豐富和拓展,園區應該抓住機遇,實施自貿區改革的提升戰略,整合各類平臺優勢,形成疊加效應,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產業集聚等方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屏障。
三是強化科創企業和產業的集群建設。這是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前提和基礎。首要的是強化頭部企業建設,一流的頭部企業是園區打造世界一流科創中心的重要內容、重要抓手。其次要打造一流的總部經濟集聚地,構建與園區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相匹配的總部群落。第三要集聚發展各類中小型研發企業,這類企業盡管規模較小,但充滿“科技活力”,我們決不能片面強調項目的單位投資強度和單位產出,而要把眼光放長遠,看到這類企業的發展潛能。第四要打造規模強大的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的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大、帶動性強的新興產業集群,形成科創的核爆點。
四是努力探索“借梯上樓”。城市能級、平臺能級不夠高,是提升園區科創能級的一個重大制約,甚至成為發展的“天花板”,突破這一“天花板”效應至為關鍵。要創新思路,借助外力、“借梯上樓”。其一是向上積極爭取國家級的大科學平臺、大科學裝置、大院大所落地。目前國家級平臺“一區兩中心”建設實際上剛剛啟動,產生真正的“科技效應”尚有時日,因此必須繼續積極向上爭取,以聯合建設或建立分部等形式,使更多更加成熟的研發機構到園區來落地。其二是向外借力。一方面,園區應積極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探索“滬蘇同城”在產業和科技上的一體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的優勢,把新時期中新合作重點放在科技合作上。
★作者系蘇州市委原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