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 智
近期,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在有關座談會上提出,蘇州古城保護需要通過“注重后續評估”提高古城保護決策的能力和水平。
自1986年《國務院關于蘇州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下發以來,古城天際線控高成效明顯、“三橫四直”水陸雙棋盤城市格局依舊、星羅棋布的文物古建筑和名勝古跡基本維修完好、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修舊如舊保存其真”獲極大成功;蘇州古城三區合并為姑蘇區后,保護古城的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和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有序推進;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有價值的保護理念,2018年蘇州被世界遺產城市組織授予“世界遺產典范城市”稱號,是對古城保護成就的有力說明。
但近40年來古城保護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近期一些已建成的項目為什么會出現空置問題,正在加速推進中的項目是否會有隱憂?40年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政策已發生重大變化,現有思路有沒有跟上國家政策要求?數字新賽道下古城保護是否存在創新發展可能?這些都說明“注重后續評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劉小濤書記對古城保護提出要做好“續”“多”“新”三篇文章,也需要通過“注重后續評估”理清思路后再出發。
要“堅持問題導向”形成保護共識
“注重后續評估”很重要的一點是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中的“堅持問題導向”,以“防范顛覆性錯誤和歷史性失誤”為要求,對古城保護中的問題進行必要復盤,以當前有爭議有分歧的現實問題和可能存在的隱憂為重點。
有了問題就需要分析原因,并形成必要的科學認識和保護共識。
要在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上增強前瞻性。拓寬干將路的主要目的是打通“東園西區”,但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誰能想到而今一條軌交就解決了當時的難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既低估了科技的力量,也沒有認識到“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
要在文化和經濟的關系上擺正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遺產背景已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之所以成功,是堅守了風貌保護的原真性原生態原則。筆者十多年前曾提出過建構山塘街以“茶樓酒肆”勝、平江路以“枕河人家”勝、“桃花塢”以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精神家園的“鄉愁”勝、天賜莊以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勝、葑門橫街以市井風情勝的建議,也是基于這個原則考慮。
要在“全面保護古城風貌”上堅守初心使命。對于蘇州古城來說,固本就是要固古城整體風貌之本。以仁恒倉街商業項目來說,其首店經濟、潮流輕奢的定位和建筑風格是有特色的,但建筑體量偏大是否難與古城風貌及鄰近的平江路歷史街區相協調,這值得商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更新其目的只能是對歷史文化的強化,任何削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要在保護更新中謹防急于求成。蘇州古城如何煥發經濟活力,是多任領導的殷切期待,“面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是一個需要通過持久探索的方向性要求,但在貫徹執行中不能變成想要立竿見影的行動方案。蘇州古城如何煥發經濟活力是個難題。因為是難題,所以需要久久為功,在走一步看一步,積小勝為大勝的探索中漸進,操之過急的問題可能已現端倪。
要卓有遠見并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蘇州歷任市委書記對蘇州古城高度重視,也都提出過一些明確要求。這些要求使古城保護的方向更加明確,藍圖進一步清晰,內容更加具有操作上的指導性。現任市委書記劉小濤之所以對古城保護工作提出要“注重后續評估”,是為了防范重復性問題的再次出現,更加積極穩妥地推進古城保護的高質量發展。他提出的堅持保護為先、民生為本、發展為要,著力做好“續”“多”“新”三篇文章,融合了問題導向,貫通了蘇州歷任市委書記對古城保護的要求,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明確要求。
一要牢牢樹立用“整治”代替“改造”的古城保護與更新方針。1986年《國務院關于蘇州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為標志,蘇州古城的保護方針應用“整治”代替“改造”,這是2001年12月筆者在《中國文化報》一篇文章中的觀點,現在事實證明凡是“整治”的都是成功的,凡是“改造”的基本都是有教訓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已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高度,蘇州應該從中領悟到蘇州古城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標志物,樹立“在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正越來越快地從地球上消失的今天,誰能卓有遠見地將其多保留一點,將在未來贏得人類越來越大的關注”的認識。
二要進一步深化蘇州古城價值的認識。這座被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稱之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物”的中國現存第一古城,其文化靈魂之“核”是什么?是“三橫四直一環”的水系形成的“水陸相鄰、河街并行”的雙棋盤式城市格局嗎?不是,這只是它的形!這個形從哪來?來自伍子胥的“相土嘗水,象天法地”,來自軸心時代中國的“天人合一”理念。蘇州古城在這個理念的滋養下,孕育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蘇州古典園林,文人士子獨樹一幟的蘇味蘇藝創意、工匠群體匠心獨具的蘇工蘇作技藝,創造出了引領時代潮流,被號稱為蘇式的諸多文化樣式,蘇州也因此在明清時代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蘇州古城保護的一個根本性任務應該是要在固根立魂中,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講清楚蘇州古城的營造理念,講清楚蘇州文脈的脈絡,讓蘇州古城在全國一百多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個性更鮮明,地位更突出,影響更深遠,成為講好“天人合一”中國故事的世界遺產城市。
三要創新思路,探索將蘇州古城建成數字文化先行區的新路。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獲批40年、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成立十年來,圍繞古城保護出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這些政策雖卓有成效,但舊動能邊際效應遞減。解決老問題要用新思路,舊動能要靠新動能賦能激活。在蘇州古城建設數字文化先行區,就是要通過“反彈琵琶”,以歷史文化名城疊加數字文化元宇宙的創新思路,用古城歷史風貌和前沿科技的“雙面繡”,布局文化IP時代的數字文化經濟一體化版圖,形成新動能推動新發展,新發展創造新輝煌的全新發展態勢。將蘇州從傳統文化意義上的核心地中心地,推向新時代數字賦能先行地。建設蘇州古城數字文化先行區,不僅會擦亮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而且會涵養蘇州的數字文化素養,轉化為脫穎而出的國際國內影響力、競爭力優勢。發酵出的對外傳播力量集聚的新動能,會將蘇州古城推向新時代,推向全世界,為蘇州數字經濟的創新集成帶來源頭活水。
★作者為蘇州職業大學石湖智庫特聘研究員、文旅中國智庫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