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征征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叮囑廣大文博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運用好博物館這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寶庫,發揮好博物館教育和文化功能是貫徹落實好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蘇州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傳統文化的城市,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已經構建起以蘇州博物館為龍頭、國有館為主體、主題館為特色、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體量巨大、主題豐富的博物館體系。作為名副其實的“百館之城”,蘇州要擔起“百館之城”的文化新使命,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重要政治任務,把黨建資源和博物館資源有機結合,宣傳好黨的創新理論,講好蘇州新時代故事。
擔起“百館之城”文化新使命,要堅持黨建文化先進性引領,讓百館文化百花齊放。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體現著不同文化價值,需要依靠先進性文化引領,保證正確的發展方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蘇州的博物館根據展陳內容分類可以劃分為綜合型、特色主題型兩類,其中特色主題館占比超過90%,包括吳文化、昆曲、絲綢、狀元、碑刻、磚雕、蘇扇、民俗、石像、生肖郵票、蘇幫菜、中醫藥、茶文化、鐘表、貨幣、古琴、婁東畫派和紅色文化等多種類型,各類物質文物遺存以及非物質文化記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散落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內,講述著過去的輝煌、現代的創造、平凡之后的不平凡,它們代表著江南特色文化的融合,也昭示著中華精神的密碼。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異彩紛呈的文化形態,是蘇州文化產業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和獨一無二的寶貴財富,并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獲得了統一性,呈現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蘇州各博物館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揮了博物館在“打造蘇州文化高地”中的重要作用。新時代博物館事業發展證明擔起文化新使命必須堅持黨建文化先進性引領,激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傳統和現代結合上做好文章,形成鮮明中華文明之蘇州特色風格,吸引越來越多來的人愛上蘇州。
擔起“百館之城”文化新使命,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讓百館文化深入人心。五千多年文明滋養百年大黨成長,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國家民族的精神追求。正是這種價值情感的統一性,成為增強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從而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深沉力量,是打通“古”“今”觀照、“知”“行”貫通的時代結合點,也是鏈接黨建工作和博物館工作的關鍵點。博物館需要不斷加強工作團隊、志愿者隊伍、基層理論宣講隊伍的能力建設,要充分學習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媒體等方式創造并傳播高品質文化,以深入人心的文化展陳、文創產品、研學活動的黏度,讓博物館的熱度擁有深度和持久度;要持續加強與基層的互動,讓傳統智慧融入現代生活,讓文明表達在細微之處和群眾共鳴;要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用包容與創新持續為人們提供精神滋養和情感歸屬,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擔起“百館之城”文化新使命,要堅持多元交流互鑒,用豐富多彩的百館文化聯動,高質量展示好蘇州文化發展新時代風貌。多元交流互鑒表現在器物交換、技術交流、制度溝通、空間轉換等方方面面;有內部的交流互鑒,也有外部的交流互鑒;有當下的交流展示,更要有面向未來的長遠謀劃。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標,也是城市文旅發展的重要力量,并日益成為國人旅行或游學的首選目的地,“每到一座城市先去博物館看看”已然成了旅游學習的新共識,這也讓很多博物展館一票難求。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去“博物館打卡”逐漸成為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百姓文化生活方式,如何滿足人民對文博文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如何讓高品質的蘇州文化得到更系統展現、更大程度的作用發揮,需要蘇州各大博物館結成博物館工作聯盟,做好頂層設計,通過系統性引導和整體性謀劃,讓百館之城的各類博物館元素聯動,形成古今延續、館城輝映、城人互動的文化矩陣,打造出具有蘇州的博物館文化特色的生態圈和生活圈。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充分汲取黨建文化中的獨特魅力和堅強品質,是構建具有新時代精神特點的博物館產業發展體系的一個關鍵。新時代蘇州博物館事業發展,要堅持“兩個結合”,植根蘇州文化和區位優勢,不斷加強對江南文化、蘇繡文化、昆曲文化的挖掘、闡釋和創新,推出一系列展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重底蘊的文化產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求相適應。要注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立足區域優勢,對外積極拓展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積極推動共同體建設,搭建文化交流陣地,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和文化交流等活動,讓中華文化魅力走出蘇州、走出國門,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探索貢獻蘇州經驗和蘇州智慧。
★作者系中共蘇州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