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軍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總書記的指引、關懷下,蘇州有責任也有能力更有信心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道路上繼續(xù)走在前、做示范,譜寫出“強富美高”的蘇州新畫卷。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在了解到張家港市永聯村追求共同富裕的新進展后,總書記欣然地說:“走共同富裕的鄉(xiāng)村振興道路,你們是先行者,要把這個路子蹚出來。要繼續(xù)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既是對蘇州工作的肯定與褒獎,更是對蘇州探路先行的鼓舞與鞭策。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總書記的指引、關懷下,蘇州有責任也有能力更有信心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道路上繼續(xù)走在前、做示范,譜寫出“強富美高”的蘇州新畫卷。
一、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資本主導下的兩極分化式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首先,從理論邏輯來講,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沒有生產力的發(fā)達就無法實現社會富裕。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繪制的實現未來社會的路線圖之中,共同富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路徑就是通過現代化的生產力以及公平的分配制度共同推動實現。其次,從歷史邏輯來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將馬克思主義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之上,就將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宏偉目標扛在了肩上。顯然,共同富裕就是共產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最后,從實踐邏輯來看,無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還是改革開放之后的“先富帶后富”,再到新時代的“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百年大黨的實踐無比清楚地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是夢,共同富裕也不是夢,而是實實在在的追求與實踐。
二、深刻領悟以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的,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立場。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就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詩經·大雅·民勞》提出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小康社會理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道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至理名言,表達了我國先民們對安寧、和諧、富裕社會的向往,構想了人與人之間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奴役、友愛互助,平等和睦、安居樂業(yè)的理想世界。中華文化基因表明,發(fā)展的目的是“以民為本”,實現的目標則是“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立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共享”特征。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而是立足“人”這一主體,推動實現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也就是說,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精神貧困的現代化,而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化,清晰闡明了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
三、蘇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著力點
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實現“比翼齊飛”。2023年,蘇州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2.47萬億元,增長4.6%,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4076元,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85元,同比增長5.9%,城鄉(xiāng)收入比進一步下探達1.78:1,繼續(xù)保持全國城鄉(xiāng)收入比最低的地區(qū)之一,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走在前、做示范打下了堅實基礎。接下來,要按照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錨定高質量發(fā)展這一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主承載區(qū),為推進以內涵式增長實現共同富裕夯實基礎。二要以政治建設為引領,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當前蘇州正著力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高地,要建好用好基層立法聯系點,充分發(fā)揮一個國家級、兩個省級、二十八個市級基層立法聯系點優(yōu)勢,讓民主立法為共同富裕保駕護航。同時要用好“代表周周行”“社情民意聯系日”等溝通橋梁,聚焦老百姓“急難愁盼事”,進一步解民憂、扶民困,不斷夯實共同富裕基礎底座。三是要穩(wěn)步推進文化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筑牢文化根基。要傳承、利用好蘇州豐富的文旅資源和“江南文化”城市名片,通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主旋律、弘揚真善美,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持續(xù)營造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四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重點在就業(yè)、養(yǎng)老、住房、醫(yī)療等百姓關注的民生領域加大投入進一步提質增效,特別是要加大“一老一小”等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推進基層治理網格化、精細化和智能化,堅持新時代“楓橋經驗”,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塑造“蘇城善治”最靚名片。最后,要扎實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蘇州新篇章。生態(tài)文明建設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蘇州是享譽全國的魚米之鄉(xiāng)和江南水鄉(xiāng),湖泊濕地星羅棋布、物種資源豐富多樣,要以“美麗蘇州”建設為抓手,扎實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讓綠色、低碳成為蘇州高質量發(fā)展的底色和標簽,成為蘇州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亮麗名片。
★作者系中共蘇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市行政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