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成華
防范系統性風險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持續深化改革,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實現對各類風險和防范主體、過程、手段、區域等方面的全覆蓋,打造全社會協同防范的新格局,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現代化進程持續加快,我國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日趨嚴峻復雜。今年兩會上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其中明確指出要“穩妥有序處置風險隱患”。要求完善重大風險處置統籌協調機制,壓實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地方屬地責任,提升處置效能,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系統性風險的產生,一方面是源于重大安全生產風險的人為因素增強,各類主體的安全生產風險防控責任凸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可能成為風險參與者、承載體,甚至成為安全生產風險制造者。為追求安全,人們又逐漸將風險制度化,卻又產生了制度化風險;另一方面,在風險防控中由于主體責任鏈條拉長,風險通過系列傳導機制,將影響擴散到更大范圍,致使責任環節中漏洞增加進而增大了系統失靈的概率。同時,風險產生的損害后果可能會廣泛作用于非特定對象,不確定性就成了安全生產風險的社會屬性;而且,安全生產風險也往往不是獨立發生,重大風險更是通過原生、次生、衍生的多元化安全生產風險耦合關系,將各類風險整合成安全生產風險綜合體,使傳統的安全生產風險責任邊界日益模糊,“各掃門前雪”的傳統安全生產風險責任界限,難以應對新型安全生產,安全生產風險責任機制建設任務加重,必須進一步完善重大風險處置統籌協調機制。
防范系統性風險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持續深化改革,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實現對各類風險和防范主體、過程、手段、區域等方面的全覆蓋,打造全社會協同防范的新格局,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大安全通常是指涉及所有領域安全的總和,是將各類安全視為一個整體的安全范疇;大應急一般是指涵蓋一切安全風險和事件的應對活動,突破了傳統“小應急”或“單一突發事件應急”的管理框架,需要堅持全客體、全主體、全過程、全手段、全資源與跨域界的原則。
因此,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要做到:一是堅持全風險應對,把所有風險納入防范范圍,絕不放過任何一個風險隱患,推動關口前移,實現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特別是要做好化解存量風險、防范增量風險以及應對變量風險。同時要根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對安全風險進行辨識實行分級管控,從而優化安全控制。二是全主體參與,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系統性風險防范體制,加快實施軍民一體化戰略,充分發揮社會各治理主體在防范系統性風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尤其是要解決好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不充分的問題,在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增強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還需建立一套參與安全治理的激勵機制。三是全過程管理,即統籌系統性風險識別、監測、預警和響應,實現對風險的全鏈條式管理。構建起“事前科學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時救”的安全防控體系,通過建立一整套系統嚴密的體制機制來應對系統性風險并贏得戰略主動;四是全手段運用,開展防范系統性風險,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文化、教育等方法,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營造氛圍,強化落實各級各類安全責任,推動實現安全發展;五是全資源統籌,統籌使用不同安全主體所擁有的各類物資,加強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科技裝備、基層基礎建設等,配齊配全風險防范物資和裝備,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面提高預防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能力;六是全域界協調,要打破傳統的部門壁壘、地域壁壘甚至是國家壁壘,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與風險防控進行深度融合,建立起涵蓋應急指揮、防災減災、政務管理、安全生產等全部業務領域的信息資源體系,推動實現各類系統性風險跨域界應對、各類資源跨域界統籌。
綜合來看,系統性風險實質是風險綜合體。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是在某一系統內部由存在相互聯系與作用關系的不同風險組成的、具有嚴重潛在危害的風險綜合體。從系統性風險的形成、演化、爆發的規律來看,系統性風險的整個生命周期都處于極不穩定的波動變化狀態,其內部的各個風險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具有典型的聯動、合流、疊加、放大、誘導與倒灌效應,致使系統內部總風險值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加,系統內部的任何一個風險爆發都將引爆整個系統性風險,導致系統運行癱瘓乃至崩潰。因此,系統性風險如果防范不及、應對不力,就會傳導、疊加、演變、升級,釋放出巨大的破壞力,甚至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是當前和今后較長一定時期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安全問題。
★作者系蘇州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