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立峰 葉子銳
■蘇州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以核心器件供應為抓手,多渠道開展成果轉化,形成成果轉化成功案例,推動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更大程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以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為核心總部,建設一批集技術創新隊伍、成果轉化基金、服務體系、孵化平臺、創新制度等重點要素的示范載體,形成示范引領。
■蘇州建設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有助于暢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技術轉化通道,有助于增進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效率與成果,有助于優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要素資源配置。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4月上旬,在蘇州舉辦了第二屆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大會,圍繞國防工業高新技術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成果對接、路演發布、展覽展示和交流研討活動,助力地方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蘇州是我國大陸制造業門類最多、產業鏈最完整、配套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異,在承接先進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蘇州緊密圍繞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目標,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構建先進技術成果創造、轉移、孵化、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一、積極打造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蘇州范式”
自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設立以來,蘇州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以核心器件供應為抓手,多渠道開展成果轉化。同時,探索信用機制,引入轉化公司、轉化基金,為企業承接項目提供擔保措施,分擔轉化風險,形成成果轉化成功案例,推動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更大程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1.完善條件提升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服務能力。一是建設孵化基地。蘇州在相城區、高新區、太倉市設立3個孵化基地,承擔科技成果展示、供需對接和孵化促進等職能。相城區成果轉化產業載體聚焦航空航天、車聯網、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業,其中,航空航天產業園圍繞總部經濟規劃發展企業總部園,高鐵新基建智能交通產業園聚焦發展智能車聯網產業,貢湖科創園聚焦發展智能裝備、高精密加工等高端制造業領域。相城區還成立了經濟技術發展中心等分支機構,數十個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在相城落戶。二是成立投資平臺。蘇州注冊成立了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研究院(蘇州)有限公司,專注開展成果轉化項目投資和轉化中心委托的相關業務,以市場化方式推動國防工業科技成果轉化。同時,設立轉化基金作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資本投入。三是強化線上線下服務。蘇州落地了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平臺,為成果轉化提供全流程線上服務,成果供需模塊、用戶中心模塊為成果供給方和需求方提供線上對接渠道。同時,高標準打造一站式服務大廳,提供咨詢服務、精準對接、跟蹤問效,通過線上線下齊發力,提高轉化效率和成功率。
2.統籌謀劃推進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一是持續完善服務流程。瞄準成果征集、成果篩選、項目孵化、項目落地等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全生命周期,不斷完善服務流程。二是建立多種對接機制。發揮工業科技成果轉化聯絡機制,以及地方政府的聯絡員對接機制,搭建穩定可靠的成果供給渠道,資源豐富、力量融合的開放模式,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信用體系。三是建立多類成果標準。出臺成果評價標準,為成果收集、分類、篩選和入庫提供判定依據。制定孵化器入駐評價標準,為轉化項目入駐孵化場地提供判定依據。設置轉化項目評定標準,為轉化項目提供資金、基金扶植等支持條件提供判定依據。
3.持續舉辦重大活動擴大轉移轉化影響力。一是舉辦全國先進技術成果交易大會,探索建立技術交易平臺,同步開展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對接會,組織好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先進技術創新大賽,以平臺為基礎,匯聚更多創新成果和創新資源。二是舉辦區域性政策宣貫。在長三角地區持續開展成果轉化政策宣貫活動,面對面推介先進技術成果,宣貫和答疑成果轉化政策,洽談可以孵化落地的合作項目,快速實現立足蘇州市、面向江蘇省、輻射長三角地區的發展目標。
4.不斷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系統。蘇州以打造全國先進工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系統為抓手,不斷完善成果供給側、技術需求側、轉化服務側、政策支撐側的生態系統組成部分。例如,在核醫療(成果供給側)方面,蘇州著力推動核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聚焦核醫療新興產業全鏈條,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核醫療專項活動,通過科技成果和轉化項目路演、核醫療發展規劃和核科普展示、專家集中研討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核醫療企業培育、應用場景拓展。在氫能(技術需求側)方面,蘇州把氫能產業作為成果轉化的重點領域圍繞“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全產業鏈條,開展氫能專項活動,探索氫能應用的市場前沿,探索打造氫能全產業鏈生態,推動氫能領域的先進技術成果雙向轉移轉化。在科技金融(轉化服務側)方面,蘇州開展科技金融專項活動,召集政、產、學、研、金等機構代表共同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成果轉化的生態,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為先進技術成果商業化提供更多的融資服務。在轉化人才(政策支撐側)方面,蘇州探索建設適合全國先進工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技術經理人團隊,圍繞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內容,開展轉化人才專項活動。
二、蘇州積極優化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生態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力度。推動工業科技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響應黨中央“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精神的重要舉措,是發揮工業科技成果溢出效應、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
蘇州建設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有助于暢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技術轉化通道。科技創新的核心使命是以科技成果催生高新技術產業。要實現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必須有效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這是對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的現實要求,通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催生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材料,進而形成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經濟增長點。蘇州建設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中心,通過深耕細分市場領域,喚醒沉睡的技術成果寶庫,提高轉化成功率,成為暢通技術轉化通道的重要策略,不僅是推動創新有序進行、確保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關鍵手段,更是實現從技術到產業飛躍式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完善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生態,既可增加高質量的創新供給,還可培育新的消費點,創造新的市場需求,無疑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關鍵舉措。
蘇州建設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有助于增進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效率與成果。數字技術作為通用目的技術,對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至關重要的牽引和賦能作用。數字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資源配置,還能促進創新與轉化,推動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的涌現,從而加速主導技術體系的更迭。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被納入數字網絡,形成龐大的數字生態系統。蘇州積極打造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平臺,不僅可以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協同,還可以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從而強化主導技術體系建設,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蘇州建設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有助于優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要素資源配置。顛覆性創新技術往往會催生新的關鍵生產要素。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知識從一般勞動中分離出來,以人才的形式成為關鍵生產要素。蘇州加速構建適合工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生態系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練行業發展的政策建議,能匯聚起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地方頭部企業和金融機構等轉化生態系統的重要主體,能更好地促進各類創新資源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形成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先進技術成果,實現一批便捷化、集成化的市場應用,把蘇州打造成為先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高地,加快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三、蘇州積極打造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中心的引領作用
一是統籌布局全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載體。以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為核心總部,建設一批集技術創新隊伍、成果轉化基金、服務體系、孵化平臺、創新制度等重點要素的示范載體,形成示范引領。明確示范載體的研發方向、功能定位,以支撐支柱型產業為基礎,推動新興產業技術研發為核心,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目標,形成重點突出、方向明確、層次清晰的建設格局,進一步提升蘇州綜合創新能力。
二是著力突破阻礙源頭創新活力的機制障礙。蘇州高度重視技術創新源頭力量,在探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在知識產權歸屬、科研人員獎金分配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更好地保護技術源頭創始人的利益,激發創造積極性,保證技術創新的源頭供給。在科研經費安排方面賦予科研人員更加靈活的使用自主權,改善研究環境。
三是聚焦創新鏈應用技術與成果轉化關鍵環節。充分發揮聯合創新體鏈接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技術需求的重要功能,聚焦創新鏈應用技術與成果轉化中間環節,以市場化為技術研發導向,突破新興技術產業化瓶頸,突出聯合創新體在應用技術研發的專注程度。大力推進內外部機制創新,拓寬創新主體的成果轉化孵化渠道,提升成果轉化孵化成功率。
四是探索創新適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敏捷型組織。鼓勵研究機構打造敏捷型研究組織,充分保證技術研發活力。例如,探索“專職+兼職”“專業+復合”等多元模式,組建一批技術力量強勁的專職研發團隊開展常規研究開發,同時,強化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合作,形成兼職隊伍,擴充研發能力,加速推進前沿技術研發創新。建立專業及跨學科研究團隊,既能應對專業領域的技術研發,又能通過跨領域合作研究,解決復合型跨學科技術創新問題,提升研究彈性與效率。
★屠立峰系東吳智庫副院長;葉子銳系蘇州大學商學院金融科技系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