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亞平
最近,全國首臺余熱回收型熱泵糧食烘干機的新聞在蘇州引發關注,因為此舉標志著我國糧食烘干機邁入2.0時代,具有節能、環保、安全、效率高等突出優點,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但也有人很不解:研發者居然不是科研機構,也不是專業生產廠家,而是一家原來從事營銷和服務的企業——蘇州市農業機械有限公司。
蘇州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一直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對于農機的專業化服務要求相對也很高。蘇州市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的前身蘇州市農業機械總公司,便是一家在行業內頗具盛名的地方國有企業。盡管在2002年9月整體改制后,企業性質改變了,但我們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不變,深耕農機領域的目標不變,一手抓經營求生存,一手抓研發謀發展。為激發和激活企業的內生動力,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我們從2017年起先后成立2家控股子公司,將企業傳統的經營業務全部剝離到了2家控股子公司。企業總部僅保留了資產管理職能和糧食烘干機的研發,余熱回收型熱泵烘干機于2015年底在企業立項,并于2017年成立了由7人組成的研發團隊,高級職稱5人,其中正高職稱2人。
之所以選擇糧食烘干機作為科技攻關目標,是因為我們深知,這是我國農機領域的一大薄弱環節,也是亟須補上的短板,科技創新大有可為。如前所述,我們企業是以經銷和服務為主的農機企業,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農民當前需要什么樣的機械,未來農村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機具,這是我們每年都必須做足的前瞻性分析和預測,這也就成了我們的強項,而這恰恰是生產企業的弱項。經過多年研究,再結合國外經驗,我們認為,我國糧食烘干機這塊短板是遲早要補上的。據悉,至2023年底,18億畝耕地的農村僅有14.56萬臺烘干機,每萬畝耕地還達不到一臺烘干機,這就意味著糧食烘干設備成了全程機械化中最短的短板,沒有之一。
科技創新必須緊盯難點問題攻關,而解決問題往往就必須面對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比如,在全程機械化中,糧食烘干設備投資規模最大,設備占地最大,作業能耗最大,約占全程機械化油耗的60%,而且是農村最大的粉塵污染源,是最擔心出現安全隱患的設備,采用熱泵加熱設備用電量最大,如此等等。由于上述問題很難解決,糧食烘干機在農村發展相當緩慢。我們看準了這塊難啃的骨頭,重新組織專業團隊、聚集各種創新資源,以上述問題為導向,步步為營逐個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團隊讓各種問題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決。2022年6月,全國首臺余熱回收型熱泵糧食烘干機誕生,并被確定為江蘇省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在常熟市尚湖鎮和美家庭農場試用。在近2年的試驗期內,這臺余熱回收型熱泵糧食烘干機運行26批次,烘干谷物388.6噸。相較于傳統的1.0版本,這款烘干機具有五大優點:能耗低,單位能耗是行業標準能耗的45%至60%;體積小,占地面積節省近40%;效率高,升溫速度快,烘干時間短,用電量少,使用成本低;無灰塵,噪音小,不污染環境也不擾民;安全系數高,粉塵被噴淋濕化,能夠杜絕火災、粉塵爆炸等隱患,可實現無人值守。
經營團隊解決當下的吃飯問題,研發團隊解決未來的發展問題,我們這家企業仍處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之中。盡管市場形勢嚴峻,但企業實現了穩步發展,近3年企業年銷售額保持在2億元以上,年上繳稅收保持在500萬元以上。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技術迭代永無止境,在完成了階段性的成果后,接下來我們將著力抓好三件事:一是擴大推廣范圍,擬先做一組四臺的烘干機試驗示范;二是繼續進行核心部件如新式蒸發器的工藝攻關;三是力爭早日通過省級創新項目評審鑒定。
★作者系蘇州市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