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吳富強
■積極采取國際合作、技術引進、甚至控股或買斷等方式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快速補齊技術短板,持續加大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上的投入,保證本土創新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支持企業通過合并、收購和戰略合作擴大規模和技術實力,重點培育本土具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幫助優質企業“出海”。
■重點引進在新能源關鍵領域有深厚研究背景的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管理人才,錨定一些在新能源專業領域具備突出能力的人才種子和新鮮血液。關注本土高校、研究所和知名企業的國際平臺交流,拓展與全球多個知名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通過政策引導和標準先行來增強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同時,在國際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下優化其戰略和操作模式,以確保可持續性與市場競爭力的雙重優勢。
在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產業成為國際競爭的新高地。近年來,蘇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和“雙碳”戰略的重要論述,通過一系列創新驅動的發展策略,搶抓了國內外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機遇,不僅在內部市場消費規模上占有優勢,也在技術開發和產業規模上顯示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新時代中國產業發展的先行者,蘇州需要站在推動新能源轉型和技術革新的前沿。為此,蘇州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技術創新突破為根本動力,以產業集群發展為主攻方向,以拓展全球市場為攻堅戰略,以人才引進和培養為基礎支撐,以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為保障機制,更好更快地構建多維度、綜合性和國際化的新能源產業生態,為蘇州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新支撐。
一、以“技術創新引領”建立國際競爭優勢
得益于近幾年對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鏈的大規模擴張延伸,蘇州新能源產業的部分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在2024蘇州國際新能源博覽會上,蘇州眾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聚鈉1號電池產品采用全球獨創的硫酸鐵鈉電池體系,實現了完全無廢排放的綠色制造。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吉瓦級雙面微晶異質結高效電池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可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蘇州在新型能源技術、智慧能源建設和儲能系統配建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技術創新一直是驅動新能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核心動力。在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技術創新不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技術的性能和效率,還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促進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新能源產業對自主核心技術要求高,必須抓住技術變革的風口,切實推動產品技術和應用場景創新。蘇州要積極采取國際合作、技術引進,甚至控股或買斷外國企業的方式,保持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快速補齊技術短板。應該持續加大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上的投入,實行全方面和針對性的技術戰略評估,特別是在關鍵材料、核心設備和系統集成等方面提供點對點的支持,保證本土創新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同時應該加強政企合作,努力共建更加開放的技術創新平臺,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二、以“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國際產業鏈高地
蘇州在新能源產業的集聚度已經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力,2023年,蘇州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產值突破7500億元,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達430家。在《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中,蘇州位列全國第三。近日,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的《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和應用示范區,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含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力爭突破10000億元。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國際產業鏈高地,蘇州應該著重解決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龍頭企業培育及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面臨的挑戰,打造競爭力強、鏈條完備和生態完善的產業集群,夯實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根基。產業鏈方面,蘇州應該重點培育可以形成產業閉環的產業領域,引導資金投向該領域的關鍵環節,確保從原材料供應到成品生產和再生利用各環節的技術和產能協同發展,鼓勵與國際新能源企業建立穩固的供應鏈關系,共同探索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模式和轉型策略,同時推動蘇州企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升其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龍頭方面,蘇州應該積極優化激勵措施,支持企業通過合并、收購及戰略合作擴大規模和技術實力,鼓勵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對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重點培養本土具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同時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旗艦型項目落戶蘇州,加快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優化。品牌效應方面,蘇州應該設立品牌發展專項基金,鼓勵和支持蘇州新能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提升品牌價值,支持企業在國內外重要展會和市場中提升曝光率,增強品牌認知度。同時提供政策指導和金融支持幫助優質企業“出海”,建立海外營銷服務體系,降低“走出去”企業的運營風險和市場準入門檻。
三、以“全球市場拓展”加速國際化進程
蘇州新能源產業的產品和技術正逐步打入海外市場,今年一季度,蘇州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激增,出口額達19億元,增速明顯。雖然出口增速可觀,但相較于其他地區優秀企業還有差距,要進一步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和海外投資策略增強其在全球新能源產業中的影響力。蘇州應該建立與國際知名新能源企業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技術先進、市場潛力大的新能源項目,如聯合開發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在關鍵市場設立海外研發中心,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并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通過海外并購策略,購買具有競爭優勢的外國新能源企業或技術,迅速提升蘇州在國際市場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份額。其次,蘇州應該設立專業可行的國際合作區域品牌推廣計劃。針對如東南亞、日本等潛在高增長市場,可以推出一系列市場入侵策略,支持企業在目標國家和地區進行品牌推廣,包括但不限于組織國際展覽會、路演、技術交流會和試駕活動。牽頭與目標國家明星車企建立品牌合作框架,實現雙邊全方位品牌深度合作,形成品牌效應,通過提供購車補貼等激勵措施打入海外市場,共同推動蘇州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的政策推廣和市場接納。
四、以“人才國際化戰略”加強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具備高端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能顯著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提升企業的研發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有助于蘇州在新能源技術如電池技術、智能電網、光伏和風能等關鍵領域進行原創性研發和技術優化,國際化的人才結構可以帶來全球視野和多元化的解決方案,為蘇州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合作與市場擴展提供戰略支撐。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是蘇州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策略。蘇州應該持續引進和培養人才。進一步優化薪酬結構、經費預算、工作環境和福利保障,提供多元化和有競爭力的人才吸引策略,重點引進在電池技術、智能電網、光伏技術等新能源關鍵領域有深厚研究背景的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管理人才。錨定一些在新能源專業領域具備突出能力的人才種子和新鮮血液,如與高校能源專業的優秀畢業生簽訂戰略性工作協議,加快產學研成果的轉化。蘇州也應該注重人才國際交流。重點關注本土高校、研究所和知名企業的國際平臺交流,如設立蘇州大學能源學院國際交流班、新能源產業聯合研發中心和國際創新合作實驗室等,拓展與全球多個知名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資源和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定期派遣本地人才出國深造和交流,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蘇州進行短期講學和技術指導,以促進知識和技術的雙向流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
五、以“政策和標準先行”導向國際合作與合規
在全球新能源市場日益競爭激烈的今天,蘇州的新能源產業在追求技術創新與市場擴展的同時,也需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通過政策引導和標準先行來增強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同時,蘇州應該在國際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下優化其戰略和操作模式,以確??沙掷m性與市場競爭力的雙重優勢。蘇州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部分取決于其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參與度。蘇州應當組建一個由政府、行業協會和領先企業代表組成的標準化工作組,負責跟蹤和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定期評估和預測國際標準變動對本地產業的影響。與國際標準組織如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和技術委員會的活動,提出標準提案,確保蘇州在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技術能夠被國際市場認可。定期投資在標準化和國際法律法規方面的專業人才培訓,以增強蘇州代表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專業性和影響力。面對國際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的要求,蘇州應該利用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企業投資于清潔生產技術和廢物回收技術的研發,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足跡。建立環保認證和審查嚴格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確保所有供應商都符合國際環保標準。推動企業遵守國際環保法規,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不同要求,根據目標市場的特定需求和標準制定差異化的市場策略,不斷塑造和提升其在全球新能源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作者:張斌,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東吳智庫研究員;吳富強,蘇州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