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重要任務,指出要“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決定》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利于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科學論斷,揭示了經濟與人文緊密關聯的重要性,為我們把握新質生產力的人文經濟意蘊指明了方向。
新質生產力體現了人文經濟的基本內涵
新質生產力與人文經濟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都突出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人文因素對于生產力發展的重大價值。對于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充分說明,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先進生產力,而這種生產力的先進性,就在于它是與新型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是與人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緊密結合的,是體現出人文經濟本質要求的先進生產力。
人文經濟是一種注重生產力發展的主體性和價值旨歸的經濟,是一種高度重視在經濟和人文緊密結合中推動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經濟,人文經濟高度注重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人的主體性地位、主體性價值、生命安全以及自由而全面發展,聚焦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人的各種權益保障,重視協調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正義、物質富有與精神充實、經濟增長與生態優化的關系,奉行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技術理性與人文理性、代內與代際、本土與全球的和諧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以實現人的建立在高品質生活基礎上的自由、幸福和尊嚴的發展目的。
人文經濟的運行模式和基本要求與新質生產力是內在契合的。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發揮為引領,以全社會的人文氛圍和人文精神為精神文化支撐,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在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激勵下形成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要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等任務,必須以民主政治理念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必須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健康發展,也才能充分體現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文性、價值性和目的性。
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但是,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沒有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割裂開來,從來都沒有將經濟和人文割裂開來,片面地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而是始終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將經濟和人文緊密結合起來闡述生產力的決定作用的。馬克思指出:“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革命和生產關系的革命是同時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進程中,既要見物和見生產力,更要見人和見精神文化;既要注重生產力變革,又要注重生產關系變革,注重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的作用以及全社會人文因素的作用。應該透過生產力這一物質尺度看到其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因素,將生產力的物質尺度同生產關系以及精神文化的人文尺度有機統一起來,在物質生產力和精神人文力的緊密結合中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彰顯了人文經濟的主要特征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突出人的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推動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化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彰顯了人文經濟倡導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并進的特征、經濟人文化與人文經濟化雙向互動的特征、先進生產力與豐厚人文力交融共生的特征。
新質生產力彰顯了人文經濟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并進的特征。從物質和技術層面看,新質生產力主要是由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形成的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而從精神文明層面看,新質生產力包括了由作為生產力主體的生產者的精神文化素質、創新創造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知識、信息、數據等在新技術和新產業中的廣泛運用,以及受新質生產力所決定的新型生產關系的能動反作用。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進程中,只有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緊密協調起來,推動形成一種總體性合力,才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彰顯了人文經濟的經濟人文化與人文經濟化雙向互動的特征。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著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人的創新精神包括科學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勞模和工匠的創新精神、全社會大眾的創新精神,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全社會的創新精神是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結果。以先進文化為標志的人文力,既是國家、民族的靈魂,又是推動國家、民族發展的強大動力。實踐充分說明,文化很發達的地區,往往經濟也會走在前面。因為只有文化發達了,作為最首要生產力因素的勞動者的人文素質才能得到極大提升,科技發明創造才會不斷地涌現,生產過程中人與社會的結合以及人與自然的結合才能更加合理、更加密切。因此,促進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使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實現經濟人文化和人文經濟化的雙向互動,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舉措。
新質生產力彰顯了人文經濟的先進生產力與豐厚人文力交融共生的特征。人文經濟作為文化和經濟交融共生的經濟,是一種高智能、高文化、高影響力的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新質生產力帶動的這種群體性技術革命,極大地促進先進生產力與豐厚人文力交融共生。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引發意義深遠的綠色革命,推動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形成,促進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引發廣泛的智能革命,推動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數智化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促進智能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智能生產力。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群體性技術革命引發的泛在革命,使人們能夠通過網絡技術實現在人與物的信息交換中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目標,推動信息網絡生產力的發展,使新質生產力凸顯信息網絡生產力的特征。這些史無前例的生產力變革必然會引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現實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等領域產生意義深遠的生產關系變革。
新質生產力推動了人文經濟的價值實現
新質生產力和人文經濟都具有濃厚的人文價值色彩,都顯示出十分鮮明的人文價值訴求和人文價值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所決定的。
新質生產力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展示了人文經濟的人民情懷和人民性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秉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屬性。發展新質生產力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科技創新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都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價值導向,充分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形成國家動力活力與社會動力活力相互交流、政府動力活力與市場動力活力相互促進、國有企業動力活力與民營企業動力活力競相迸發的生動局面,以人文性彰顯新質生產力之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新質生產力突出創新引領發展,充分表現了人文經濟強調的先進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的理念。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與發展先進文化相一致。文化的繁榮興盛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他多次要求,做經濟工作時必須時刻注重“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互促的本質聯系和內涵要求,揭示了推動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以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和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成就,不斷為新質生產力賦能。
新質生產力突出生產力變革必須與生產關系變革相適應,充分表現了人文經濟強調的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對于生產力發展的能動反作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基本原理,體現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注重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人文經濟秉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的關系。因此,堅持在生產力變革中注重生產關系的變革,將調動人的積極性、弘揚創新精神、優化人際關系、促進共同富裕等人文因素作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使之成為推動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業、創優的力量源泉,也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系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專家咨詢團專家